第130章 旧楚地的余烬

余烬下的冲突

这种被压抑的多样性文明与绝对统一秩序之间的潜在冲突,无处不在。

小主,

当秦吏要求所有学童诵读《秦记》、习写秦篆时,那些曾在长辈口中听过楚地传说、见过楚国鸟虫文字残片的孩子,内心会产生本能的困惑与排斥。

当官府强制推行秦地的度量衡,收缴旧楚的权衡器物时,那些用惯了旧器的匠人和商贩,感到的是不便与一种文化上的割裂。

当法令禁止民间私藏兵器,连祭祀用的礼器都要登记造册时,像项氏这样的家族,感受到的是赤裸裸的防范与羞辱。

统一的文字未能统一记忆,统一的度量衡未能统一情感,统一的法令未能消弭认同。秦朝用强大的武力与严密的法网,塑造了一个表面的、整齐划一的帝国,却未能真正征服这些被征服土地的人心。相反,那铁腕的秩序,如同不断压紧的巨石,迫使地下的余烬聚集热量,寻找着喷发的缝隙。

项梁在训练族中子弟武艺时,会暗暗讲述项燕的勇武与楚军的辉煌;屈恙在教导孙子辨认草药时,会不经意地哼出半句变了调的楚歌古谣;酒肆里的乡人在醉后,会红着眼睛诅咒那远在咸阳的皇帝……

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的抗拒,汇聚起来,便是一股强大的、无声的暗流。它们证明了,在“书同文,车同轨”的宏大叙事之下,旧楚地的余烬并未冷却。它们只是在等待,等待一个契机,一阵狂风,便能重新燃起燎原之火,将那试图禁锢一切的绝对秩序,烧出一个无法弥补的窟窿。

细雨依旧笼罩着吴中,洗刷着青石板路,也仿佛在浇灌着那些深埋于地下的、不甘熄灭的火种。寂静之中,酝酿着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