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儒竖子,必谤朕为暴君。然则,彼等岂知,若无此雷霆手段,何以定天下于一尊?何以保万世之太平?”
“牺牲一时之文华,换取永世之安定,此乃大仁!”
这种将文化多样性视为“代价”,将思想统一视为“大仁”的逻辑,已然形成了一个自我合理化的、冰冷的闭环。任何质疑,都可以被归为“不识大体”、“心怀叵测”。
火焰在持续燃烧,黑灰色的灰烬如同悲伤的雪片,纷纷扬扬地升腾,将咸阳的天空都染上了一层阴郁。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气息,那不仅仅是竹木燃烧的味道,更像是文明血脉被灼伤后散发的悲鸣。
林煜感到一阵强烈的窒息感。这焚书之火,烧掉的不仅是竹简帛书,更是一种包容、探索、争鸣的文明精神。它试图用单一的、强制性的秩序,取代丰富多彩的思想生态。这比战场上的杀戮更让他感到恐惧,因为这是在阉割一个文明的灵魂。
景象开始摇曳、模糊,焚书现场的血色火光逐渐被时空回廊那苍白的底色所取代。
林煜的意识回归,发现自己依旧站在回廊中,但胸口仿佛还残留着那股文明被焚毁的焦灼气息。禽滑素脸色苍白,墨家学说亦是焚书的对象之一,她更能感受到那种思想被暴力扼杀的切肤之痛。碑使沉默着,似乎在重新评估这种基于“思想净化”的秩序模式的内在风险。
这一次的“回廊幻境”,让他们直面了嬴政内心那最深层的恐惧之一——对思想混乱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驱动他采取了最为酷烈的手段,试图从根本上铲除一切异质思想,为他的“律令秩序”扫清障碍。
焚书之火,不仅是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更是嬴政那不断走向极端的秩序执念的一个关键路标。它表明,他的秩序,容不下任何不同的声音,任何自由的思考。这火焰,不仅燃烧在咸阳的广场上,也燃烧在他的心里,最终,将与那苍白的劫火一同,将他与他的帝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