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杨士奇身上,看他如何应对。是忍气吞声,颜面扫地?还是据理力争,触怒亲王?
杨士奇看着地上那柄华贵的凶器,眼神中没有愤怒,没有屈辱,只有一片深沉的平静。他缓缓弯下腰,并非去捡那匕首,而是伸出双手,极其郑重地,将匕首捧了起来,举过头顶。
然后,他抬起头,目光清澈地迎向朱高煦那充满戏谑和压迫感的视线,朗声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一个人耳中:
“殿下厚赐,下官心领。”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咬得极准:
“然,臣之心,在笔墨之间,在圣贤书中。愿以胸中所学,忠君事,报国恩,此乃文臣之本分。”
他双手将匕首捧得更高,语气愈发恳切而坚定:
“至于此等锋镝利器,当随殿下这等国之柱石,征战沙场,开疆拓土,护卫我大明山河永固!臣,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实不敢僭越,亦不敢玷污此等象征殿下赫赫战功之物!”
一番话,不卑不亢,既点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追求(文臣本分),又将朱高煦高高捧起(国之柱石、赫赫战功),同时巧妙地以“不敢僭越”、“不敢玷污”为由,将这份充满羞辱的“礼物”原封不动地奉还。既保全了尊严,又未给对方留下任何发作的把柄。
一时间,甬道之内,一片寂静。唯有风声掠过。
朱高煦脸上的笑容僵住了,那双鹰目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是更为浓烈的阴沉与怒火。他盯着杨士奇,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竟有如此胆识和急智。
“好!好一个伶牙俐齿的杨编纂!”朱高煦怒极反笑,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刺骨的寒意,“孤记住你了!”
他猛地一勒马缰,调转马头,不再看杨士奇一眼,对着护卫厉喝一声:“我们走!”
马蹄声再次响起,带着一股未能得逞的怒气,轰然而去,留下满地狼藉的寂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直到汉王一行的身影消失在宫门拐角,众人才仿佛松了一口气,纷纷直起身子,看向杨士奇的目光,已与先前大不相同。那里面,多了真正的敬佩,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被汉王如此记恨,绝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