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绯袍入朝

自苏州至南京,官道迢迢。与去时孤舟潜行不同,此番回京,杨士奇身处郑和仪仗严密的护卫之中,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沿途州县官员闻风而动,迎送不绝,态度恭敬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惊畏。他们看的,不仅是郑和的赫赫威仪,更是这位身着青袍、却能让郑公公如此礼遇、且刚从江南那场惊天风暴中全身而退的“杨巡阅”。

杨士奇对此一概以病体未愈为由,婉拒一切宴请交际,终日待在马车内,或是闭目养神,或是梳理思绪。他知道,这些表面的风光之下,是无数双窥探、猜忌、甚至充满恶意的眼睛。京城,才是真正的战场。

那名宦官随从因伤势过重,未能随行,留在苏州精心医治。杨士奇心中感念其救命之恩,临行前托郑和务必妥善照料。每一次生死边缘的挣扎,都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这权力场中的冷酷与偶尔闪现的、源自底层的情义。

抵达南京那日,天空阴沉,铅云低垂,仿佛预示着朝堂上的山雨欲来。杨士奇没有返回自己的陋室,亦未前往东宫,而是直接被引至宫中一处偏殿等候召见。

他褪下那身沾染了江南风尘与生死危机的青布直裰,换上了那件一直深锁箱底、色泽鲜亮的御赐绯袍。当那抹红色加身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仿佛将所有的功劳、风险、未来的荣辱与杀机,都一并穿戴在了身上。

通传的内侍声音尖细地响起:“宣——兵部职方清吏司协理、巡阅使杨寓,觐见——”

杨士奇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绯袍的襟袖,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那象征帝国最高权力的武英殿。

殿内,气氛庄严肃穆。永乐皇帝朱棣高踞御座,面容沉静,看不出喜怒。太子朱高炽立于御座左下首,面色复杂,眼神中有关切,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或许还有些别的什么。汉王朱高煦则立于右侧,脸色阴沉,目光如刀,毫不掩饰其中的敌意与审视。文武重臣分列两旁,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位新晋绯袍、搅动了江南风云的年轻官员身上。

“臣,杨寓,叩见陛下,吾皇万岁!”杨士奇于御阶之下,依礼参拜,声音清晰平稳。

“平身。”朱棣的声音传来,平淡中带着惯有的威压。

杨士奇谢恩起身,垂首肃立。

“杨寓,”朱棣开口,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苏州之事,郑和已有初步奏报。你,将其中详情,尤其是顾家之罪,当着朕与诸位臣工的面,再奏一遍。”

“臣,遵旨。”

杨士奇早已将奏对内容反复斟酌于心。他略去自己潜入顾府的惊险细节,只以平实而精准的语言,从顾家勾结漕运、私贩禁物说起,到其私造超越规制的海船,再到最终于其府库中搜出的火炮、铁弹等军国重器,条分缕析,证据链清晰完整。他语气沉静,既不夸大渲染,也不刻意回避,只是将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实,清晰地呈现在君王与满朝文武面前。

当他提到“火炮数门,铁弹成箱”时,殿内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许多官员脸上露出震惊与难以置信的神色。私贩或许常见,但私藏如此数量的火炮,其性质已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