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子平说辩

“远宗其法”体现传承历史性,完成“子平”从概念到人名的溯源。

子平的生平与术法基本特征

原文:

考《濯缨笔记》,子平姓徐,名居易,子平其字也。

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

子平之法,以人所生年月日时推其禄命,无有不中。

译文:

据《濯缨笔记》考证,子平姓徐,名居易,“子平”是他的字。

他是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居在太华西棠峰洞。

子平之法,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推算禄命,没有不准的。

解析:

“考《濯缨笔记》”译“据《濯缨笔记》考证”,强化文献依据。

“子平其字也”补主语“他”,符合现代汉语表达。

“无有不中”译“没有不准”,双重否定强调子平术的灵验性,“隐于”译“隐居在”,使动义转化为主动态。

子平术的起源与早期传承辨伪

原文:

其源盖出于战国珞琭子,世有《元理消息赋》一篇,谓其所作。

然观其文,殆后人伪撰,非珞琭之本真也。

珞琭同时有鬼谷子,汉有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三国时有管辂,晋有郭璞,北齐有魏定,唐有袁天纲、僧一行、李泌、李虚中之徒,皆祖其术。

译文:

其源头出自战国珞琭子,世上有《元理消息赋》一篇,称是他所作。

但看其文字,大概是后人伪撰,不是珞琭子的真作。

与珞琭子同时有鬼谷子,汉代有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三国时有管辂,晋代有郭璞,北齐有魏定,唐代有袁天纲、僧一行、李泌、李虚中等人,都继承了这一术法。

解析:

“盖出于”“殆伪撰”译“出自”“大概伪撰”,保留推测语气,形成“传闻—辨伪”逻辑。

“皆祖其术”中“祖”译“继承”,排比罗列各时代人物,保持原文传承谱系结构。

唐代李泌至李虚中的术法变革

原文:

泌尝出游,得管辂书《天阳诀》,又得一行所授《铜钹要旨》,占人吉凶,极验,泌以是传之李虚中,推衍以用之。

珞琭以年,虚中以日,其法至是一变。

译文:

李泌曾出游,得到管辂的《天阳诀》,又得到一行所授的《铜钹要旨》,占人吉凶极为灵验,李泌因此传给李虚中,李虚中推衍使用。

珞琭子以年柱为主,李虚中以日柱为主,术法至此一变。

解析:

“得管辂书”补“的”字明确所属,“传之李虚中”补间接宾语,符合现代汉语句式。

“以年/日”补“柱为主”,明确术法核心从年柱转向日柱的变革,“至是一变”强调阶段性。

五代子平对术法的革新与定型

原文:

五代时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

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

译文:

五代时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等人。

子平得到李虚中的术法并加以增减,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此术法又一变。

解析:

“子平辈”译“子平等人”,“辈”字体现群体属性。

“损益之”译“加以增减”,凸显子平对前术的革新。

“专主五行,不主纳音”直译保留术法核心变革点,“又一变”与前文呼应,体现术法演变脉络。

宋代至徐大升的传承脉络与着作演变

原文:

子平没后,宋孝宗淳熙,有淮甸术士,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

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后入钱塘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

后道洪传之徐大升,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皆其所着,以是本书变易尽矣。

译文:

子平去世后,宋孝宗淳熙年间,有淮甸术士号冲虚子,精通此术,为当世所重。

当时有僧道洪,秘密接受其传承,后入钱塘传播此学,世人不知其由来,只称“子平”。

后来道洪传给徐大升,如今流传的《三命渊源》《定真论》等,都是徐大升所着,因此本书的内容已变更殆尽。

解析:

“宋孝宗淳熙”补“年间”明确时间,“当世重之”译被动句“为当世所重”,突出人物影响力。

“密受其传”译“秘密接受传承”,“直言子平”凸显时人对术法源头的模糊认知,“本书变易尽矣”补“内容”明确变革对象。

数术文献的时代差异性与改革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