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一群聚集在休息室的学者们,围绕着巨大的显示屏争论得面红耳赤。支持者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认为这完美地解释了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可能成为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关键桥梁。反对者则拍着桌子,厉声指责论文中的数据筛选可能存在“确认偏误”,地月信号的同步性或许是某种未知的系统误差。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理论部的负责人紧急召集了核心成员会议。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如果这是真的,”一位负责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数据分析的专家喃喃道,“那我们寻找的超对称粒子、额外维度……我们的整个研究范式,可能都需要重新评估。我们一直在粒子层面寻找答案,但答案可能藏在时空本身的结构里!”
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 一位以言辞犀利、批判性极强着称的实验物理学家,在详细审查了论文中公开的“天弦”系统设计细节和数据处理流程后,罕见地保持了沉默。最终,他给合作者发去了一封邮件,只有一句话:“方法论上,我暂时找不到致命的漏洞。但这太疯狂了。”
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 研究员们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激烈地讨论着“时空量子谐振”与宇宙暗物质、暗能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一种全新的、基于时空微观动力学的宇宙学模型,似乎露出了模糊的轮廓。
社交媒体上,物理学话题彻底“出圈”。
Twitter上,#SpacetimeResonance(时空谐振)、#HeYueshan(何月山)、#NewPhysics(新物理学)等标签如同病毒般蔓延,瞬间冲上全球趋势榜。
小主,
Reddit的物理学版块被这篇论文彻底“刷屏”,帖子数量指数级增长,管理员不得不临时增加服务器。
专业的物理学博客和科普网站,更是连夜赶稿,试图用更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释这篇论文可能意味着什么——瞬间传送是否可能?时间旅行是否有了理论基石?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是否要被彻底改写?
第三波冲击:媒体的狂欢与困惑。
主流媒体的科学版块记者们被从睡梦中或周末休闲中拽了回来。
《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杂志的在线编辑部陷入了空前的忙碌,他们在紧急商讨是否要打破常规,立刻就该论文发表社论和深度解读。
《纽约时报》的科学专栏标题是:《来自东方的惊雷:一项可能重塑宇宙规则的中国发现》。
BBC的新闻快讯则带着一丝谨慎的语调:《中国科学家宣称发现“时空谐振”,物理学界陷入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