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论文引发的全球物理学界震动

而一些追求流量的媒体,标题则更加耸人听闻:《人类触摸神之领域?中国实验室实现“超距传输”!》《科学的终结?相对论被挑战!》

第四波冲击:暗流与警惕。

在学术界与媒体的喧嚣之下,更深层的暗流开始涌动。

北美某知名智库,与军方和情报部门关系密切,在其内部简报中将此发现标记为“潜在的范式颠覆性技术”,并紧急评估其可能对国家安全、未来战争形态(如超距传感、瞬时通信、甚至……能量投送)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角大楼的某个办公室内,几位将军面色凝重地传阅着经过简译的论文摘要。“必须弄清楚,中国人到底走到了哪一步。”其中一位沉声说道。

欧洲航天局(ESA)的内部会议中,官员们讨论着是否应该尽快与星火科技或中国国家航天局接触,寻求在“天弦”系统或后续实验上的合作可能,以免在可能的新太空竞赛中落后。

第五波冲击:星火内部的压力与动力。

星火总部,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全球科学的麦加。媒体的采访请求、顶尖学者的访问申请、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函、甚至是一些隐秘的、试探性的合作邀约,如同雪片般涌来。公关部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徐若薇不得不临时抽调人手,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应对小组。

周倩和林浩等人,则开始不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同行、前辈、甚至昔日导师的邮件和消息,有的表示祝贺,有的请求澄清细节,有的则直截了当地提出质疑,要求提供更原始的、未经处理的数据。

网络上,也并非全是赞美。质疑和攻击的声音同样刺耳。有人指责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民族主义科学骗局”,有人嘲讽何月山“想诺贝尔奖想疯了”,更有甚者,将此事与“中国威胁论”挂钩,宣称这项技术可能被用于制造“时空武器”。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关注、赞誉、质疑与压力,何月山在内部高层会议上,只说了几句话:

“风暴已经来临,这在意料之中。我们要做的,不是辩解,不是自满,而是继续工作。用更严谨的实验,更完善的理论,更无可辩驳的数据,去回应一切。记住,我们不是在追求轰动,我们是在探索真理。而真理,从不畏惧审视。”

他清楚地知道,这篇论文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的起点。星火这艘大船,已经驶入了全球科技与政治博弈最汹涌的未知海域。前方的风浪,只会更加猛烈。但与此同时,他也感受到,一股来自整个科学界、甚至全人类的、追求未知的磅礴力量,正隐隐汇聚,推动着他们,驶向那宇宙最深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