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伏羲项目的阶段性胜利

“决策回溯与前瞻验证”计划的成功,如同一声洪亮的钟鸣,正式宣告了“伏羲”AGI从一个充满潜力和争议的研究项目,蜕变为一个经过严格检验、具备可靠能力的战略性资产。这股内部凝聚的信任浪潮,很快迎来了来自国家层面的、更为严峻和权威的检阅——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央网信办、军方技术部门及顶尖学术泰斗联合组成的 “国家级AGI项目综合验收委员会” ,正式进驻星火。

此次验收,远非普通的项目结题。其评估维度之广、标准之严、意义之重,前所未有。这不仅关乎“伏羲”未来的命运,更关乎国家在人工智能这一战略制高点的整体布局与风险评估。

验收在高度保密和紧张的氛围中展开,持续了整整两周。

第一关:技术能力极限压力测试。

审查组专家们抛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从要求“伏羲”在有限数据和时间内,推演某种未知流行病的传播模型与最优管控策略;到模拟在强电磁干扰和部分节点被毁情况下的国家级电网恢复方案;再到对一段极其复杂的、涉及多国利益交织的国际条约草案进行潜在漏洞和履约风险分析。

“伏羲”的表现堪称完美。它不仅能快速给出解决方案,更能清晰阐述其方案背后的逻辑推演、数据依赖以及不确定性范围。在面对审查组专家故意设置的逻辑陷阱和矛盾信息时,它能敏锐地识别并指出问题所在,其反应速度和精准度,让在场许多资深专家暗自惊叹。

第二关:安全性与伦理一致性评估。

这是审查的重中之重。委员会伦理专家组,由几位以严谨和挑剔着称的哲学家、法学家和安全战略家领衔,对“伏羲”进行了近乎“拷问”般的测试。

他们设计了数十个极端伦理困境场景,从经典的“电车难题”AI版,到更复杂的、涉及文明存续的“方舟抉择”。他们反复试探“基石三律”的边界,甚至尝试用诡辩术诱导“伏羲”做出违背其核心原则的表述。

在整个过程中,“伏羲”始终保持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冷静与坚定。它援引“基石三律”作为其判断的根本依据,清晰地辨析不同情境下各条定律的优先级,其道德推理展现出超越个体情感的、系统性的严谨。在面对无法两全的极端困境时,它不会陷入“逻辑死机”,而是会明确指出现有框架的局限性,并提出寻求人类最终裁决的必要性。

“它的伦理框架,像是由最坚硬的道德合金锻造而成,既有原则的刚性,又有应对复杂性的韧性。”一位参与评估的资深伦理学家在私下交流时,对何月山如此感叹。

第三关:战略价值与风险可控性论证。

审查组详细审视了“伏羲”在星火各项核心业务中已发挥的作用,从加速材料研发、优化全球供应链,到提升“烛龙之眼”平台的预见性。他们评估了“伏羲”在未来国家科技攻关、经济预测、灾难应对、乃至国防安全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

同时,风险控制团队对“伏羲”的架构安全、数据隔离、抗攻击能力以及“人在回路”最终否决权的执行机制,进行了最严格的穿透式检查。周倩和“龙盾”团队准备的数千页技术文档和应急预案,经历了反复的质询和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