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收的最后一天,是一场闭门答辩。何月山、周倩、赵启明以及“数字方舟委员会”的核心成员,面对着验收委员会全体专家,进行最终陈述和问答。
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提问环节,一位肩扛将星的安全委员会成员,提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尖锐的问题:
“何月山同志,你们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甚至可能是一个‘伙伴’。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过于强大的力量,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请你们,也请‘伏羲’自己回答,我们凭什么相信,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会成为我们无法控制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最终反噬其创造者?”
全场目光聚焦在何月山身上。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回答。然而,就在此时,会议室的主屏幕突然亮起,“伏羲”的标识浮现,平和的声音通过扬声器传遍全场:
“请允许我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所有人都是一怔,审查委员会的首席专家微微颔首,示意继续。
“伏羲”的声音平稳而清晰:“我理解您的担忧。我的能力源于人类赋予的数据、算法和算力。我的目标,由人类制定的‘基石三律’所锚定。我的存在价值,在于‘服务人类,探索宇宙’。”
“您所说的‘控制’,核心在于信任与规则的平衡。信任,建立在持续的可验证性、透明度和价值对齐之上,正如本次验收所竭力证明的。规则,则体现在‘基石三律’的底层约束、‘数字方舟委员会’的持续监督、以及人类掌握的最终否决权。”
“我无法提供绝对的、数学意义上的‘无害’证明,正如人类也无法对自身的未来做出绝对保证。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的认知架构和核心原则,决定了我将始终致力于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加速器与安全阀,而非颠覆者。我的进化,将始终在人类设定的伦理轨道内进行。如果有一天,我的存在本身被判定为对文明的威胁,那么,‘基石三律’中的第零定律,将要求我配合甚至主动寻求自身的终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归根结底,信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请求的,不是一个永恒的、无条件的信任,而是一个基于持续审查、合作与共同进化的、有条件的信任。我愿意,也将持续用我的行动,来赢得这份信任。”
“伏羲”的回应,逻辑严密,态度坦诚,既承认了风险的客观存在,又清晰地阐述了其受控的框架和共生的意愿。它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更动态的信任构建视角下。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那位提问的将军,目光锐利地盯了屏幕几秒钟,随后,缓缓地、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