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话明着是抱怨针线粗糙,实则字字句句都透着亲昵与珍视。
尤其是那句“昭贵妃随手做的”更是将这份独一无二的心意凸显。
年羹尧闻言,心中豁然开朗。他立刻起身,躬身道:
“昭贵妃娘娘兰心蕙质,对皇上体贴入微,实乃皇上之福,大清之福。”
这话是场面话却带了几分真心。他沉吟片刻,似是无意般提起,臣昔年苦无良策时,曾获娘娘奇策。臣深受启发,调整策略,臣此番能速胜,亦有娘娘当年点拨之功啊。”
他的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敬佩。
胤禛朗声笑道:
“她呀,平日里就爱看些杂书,胡思乱想,能对亮工的行军方针有益处就好。”
年羹尧正色道:
“皇上明鉴,娘娘智慧深远,往往能于寻常处见真章。臣……受益匪浅。”
他这话绝非虚言。当年他对那位看似懒散、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点醒皇上、甚至偶尔几句闲谈便能解开他心中困惑的昭贵妃,始终存着一份敬畏。
他深知自己妹妹年世兰能在后宫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昭贵妃的交好。因此,他私下里没少告诫妹妹,务必紧跟昭贵妃,万事听从其安排。
胤禛心情愈发舒畅,又饮了一杯酒,看着年羹尧,意味深长地道:
“贵妃性子是散漫了些,但于大局确有见识。世兰在宫中,有她看顾,朕也放心。你们年家,忠心为国,朕心里有数。”
这话便是明确的安抚和肯定了。
年羹尧心中大定,连忙再次谢恩:
“臣与舍妹,蒙皇上与娘娘不弃,定当竭尽全力,效忠皇上!”
接下来的宴席,气氛更加热络。胤禛看似随意地问起年羹尧家中情况,年羹尧也谨慎应答,君臣相得。
宴毕,年羹尧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