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认为自己在做一件神圣的事,”前星瞳科学家苦笑,“拯救文明于混沌,引领他们走向‘更高级’的存在形式。这种救世主情结一直是组织最危险的特质。”
随着调查深入,林栀发现星瞳的活动与守护者评估之间存在某种诡异的共振。每当守护者推出新的评估项目,星瞳的技术就会跃进一次,仿佛评估本身在无意中为他们提供了进化的蓝图。
“就像病毒在疫苗的压力下变异,”首席科学家比喻道,“守护者的评估在客观上加速了星瞳的进化。”
林栀通过星石与新生星核深度沟通,获得了令人稍安心的消息:守护者并非 unaware of 星瞳的威胁,而是将其视为评估的一部分——测试文明在内部挑战下的生存能力。
“这意味着,”星尘总结道,“我们不仅要通过守护者的评估,还要在评估过程中对抗星瞳的转化。双重挑战。”
压力空前,但联邦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各文明间的协作更加紧密,信息共享更加开放,甚至发展了专门针对星瞳威胁的新技术和战术。
林栀领导的小组开发出“意识签名分析”技术,能区分守护者和星瞳的意识影响;安全部门建立了“现实防火墙”,监测并阻断规则篡改;甚至民间自发组织了“真相守护者”,协助官方监测异常现象。
在一次险些成功的星瞳转化行动被挫败后,守护者出人意料地发送了一条简短评语:
【内部威胁应对:良好。自主性保护有效,创新防御值得肯定。】
【附加评估:持续进行。】
这是守护者首次直接评论联邦与星瞳的对抗,仿佛在确认这确实是评估的一部分。
林栀站在观测窗前,望着遥远的星空。星瞳的阴影如同宇宙背景辐射般无处不在,但联邦已经学会与之共存甚至利用其作为前进的动力。
“黑暗不会消失,”她对星尘和秦屿说,“但我们可以学会在黑暗中视物,甚至将黑暗转化为照亮前路的光。”
小月亮画了最后一幅画:许多小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圆圈中央是一个新生的光球,光球中有一个沉睡的婴儿。画的名字叫“新世界的梦”。
星石在林栀腕间温暖地脉动,仿佛母亲在无声地肯定。下一次挑战将会更加艰难,但联邦已经明白,真正的进化不是在温室中完成,而是在风雨中成长。
星瞳的阴影依旧笼罩,但已经不再是无法对抗的恐怖,而是变成了磨砺文明的砥石。在守护者的注视下,一场关乎存在与本质的终极博弈,正在全宇宙的尺度上悄然展开。
而星瞳的终极计划,才刚刚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