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万 “蚂蚁军团”:纳米盾构群的诞生

幽核提示 1000 万定金到账的当晚,小渊就通过凌氏集团隐蔽平台下了单

—— 全是蓝星能买到的基础原料:2 公斤高纯度钛铌合金锭、1 公斤石墨粉、500 克钕铁硼磁粉,还有碲化铋晶体……。

地址依旧填 “菜市场管理处 - 凌耀祖 008”,备注 “金属废料(练手用)”,免得爷爷多问。

三天后原料陆续送到,凌耀祖抱着沉甸甸的合金锭笑:

“乖孙,你这‘废料’比我当年修的发电机零件还沉,小心别砸着手。”

小渊接过包裹赶紧往地下室藏,只说 “拼小玩意儿得用实料”。

真正的合成没费太多功夫 ——原材料的合成以及配件的制作在幽核物质分解功能的帮助下,只用了 5 个晚上。

钛铌合金锭被拆成 50nm 粗的晶须,织成直径 5mm 的机身骨架;石墨粉既做成了类金刚石碳涂层,又重组为 200nm 管径的空心石墨烯纳米管;钕铁硼磁粉磨成 0.01mm3 的微磁芯,量子点前驱体则转化成针尖大的传感器颗粒。

5 晚下来,旧木桌上堆起了小山似的配件,每一个都精准卡在 “纳米级” 尺寸里,只是看着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的零件,小渊就知道,组装才是真正的硬仗。

好在幽核早帮他做过基因改造 —— 手稳度、视力精度、耐力都远超常人,指尖控制精度能到 0.01mm,裸眼能辨 0.1mm 的超导线圈,这为精细操作打下了基础;

但应对发丝般细的零件,核心还得靠幽核:先在他眼前投射 “纳米放大视野”,把零件放大上千倍;他再屏住呼吸,在 “分子级定位” 的辅助下拼接 —— 视野里会跳出淡蓝色十字准星,精准对准微磁芯的缠绕槽,连线圈该绕多少圈、每圈间距多少纳米都有标注,这才让组装有了可能。

可即便有 “超能力 + 双辅助” 加持,10 万个 5mm 机器人的组装,依旧是磨人的硬仗。

每天放学,小渊先写完作业,就扎进地下室把台灯调到最亮。

他捏着爷爷修钟表的细镊子,对准桌上的超导线圈 —— 肉眼看只是一根泛着银光的细丝线,在放大视野里却像条 “金属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