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万 “蚂蚁军团”:纳米盾构群的诞生

刚开始时,光把这 “水管” 缠上微磁芯,就要练上几十次:线圈沾了手上的潮气会粘在镊子尖,一甩就甩飞;好不容易夹稳了,又会偏离准心缠得歪歪扭扭;偶尔绕对了两圈,收尾时没卡进槽里又得全部拆开。

常常一个小时过去,桌上拆开的零件比装好的还多,连一个完整的动力模块都装不好。

他不着急,先关掉放大视野,用酒精棉轻轻擦净镊子尖和零件表面的潮气 —— 纳米级零件沾了潮气容易粘连,一夹就碎,之前就因为没擦干净弄坏过两个微磁芯。

等擦完晾干,再对着台灯活动活动手指 —— 基因改造让他的手不会酸,但反复失败的耐心还得自己磨。等心绪平复了,再重新调出视野,跟着准星的指引慢慢绕,直到线圈像钟表齿轮般规整地嵌在微磁芯上,才敢松口气,把动力模块往机身骨架的小槽里嵌。

日子一天天过去,从初秋的桂花飘香,到深秋的落叶满地,再到冬初的寒风敲窗,整整一个学期,地下室的那盏台灯,每天晚上都会亮起来。

桌上的成品机器人,从最初的几十个,慢慢变成几百个、几千个,最后堆成了小山 —— 他用旧鞋盒分类装,动力模块装了三个盒子,机身骨架装了五个盒子,连装坏的零件都攒了满满一个铁盒,里面有断了的线圈、碎了的微磁芯,还有没嵌好的传感器颗粒。

小渊偶尔会打开铁盒看看,心里也不觉得可惜,只想着 “下次一定要更小心”。

期末考前一周的晚上,天已经很冷了,地下室的窗户上结了一层薄霜。

小渊裹着爷爷的旧棉袄,坐在桌前,手里捏着最后一个机器人的机身 —— 这是第 10 万个机器人,机身表面已经嵌好了 10 个量子点传感器,动力模块也装好了,就差接集群通信模块的石墨烯纳米带。

他调出幽核的纳米放大视野,十字准星精准对准机身的通信接口,镊子夹着纳米带,慢慢凑过去 —— 纳米带在视野里像一条银色的细带,他屏住呼吸,把纳米带的一端粘在接口上,又用幽核的 “分子级焊接” 功能,让纳米带和接口牢牢粘在一起。

当 “焊接完成” 的提示弹出,他关掉视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拿起机器人,对着台灯看了看 ——5mm 的机身,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传感器颗粒像小小的光点,一闪一闪的。

就在这时,幽核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比平时更清晰:

【纳米盾构集群(代号 “蚁穴”)组装完成,开始参数核查…… 主体结构:钛铌合金晶须骨架(直径 5mm),类金刚石碳涂层(厚度 0.5μm),抗拉强度 3500MPa;动力模块:钕铁硼微磁芯(0.01mm3)+ 超导铌钛线圈,能耗 5μW / 小时,推进速度 5mm / 秒;导航模块:CdSe/ZnS 量子点传感器(10 个 / 机身),定位精度 ±0.05mm;通信模块:石墨烯纳米带链路,传输速率 10Mbps;辅助模块:微型 RTG(钚 - 238 纳米颗粒),续航 1000 小时;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涂层,形变恢复率 100%…… 所有参数达标,可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