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能源系统竣工:核聚变的锋芒

【挖掘方向垂直向下 1000 米,通道直径 15 厘米,规避岩层断层】。

指令下达后,经过升级的盾构机器人立刻移动到墙面预定位置,它们头部的碳化钨钻头高速旋转,却没有产生任何粉尘 —— 挖掘产生的岩石废料,被机器人运送到分子压缩系统瞬间压成微米级粉末,顺着预设的管道排出实验室。

两小时后,幽核提示【地质通道挖掘完成,深度 1000 米,已抵达岩层热流密集区】。

小渊上前检查通道口,确认内壁平整、无坍塌风险后,指挥盾构集群将地热采集器球体缓缓送入通道:机器人用微型机械臂托着球体,以每分钟 10 厘米的速度下放,避免碰撞通道壁;同时,另一组机器人将具有耐高温特性的密封材料均匀涂抹在通道与球体的缝隙处,确保热量不泄露。

采集器安装到位后,小渊将能量传输线一端接入采集器接口,另一端连接到实验室角落的储能舱。

这是地下实验室的能源调节中枢,体积如双开门冰箱,整体镶嵌在实验室墙上。储能舱核心通过量子束缚场,将氙气电离形成的等离子体压缩为 - 20℃的固态簇,以此实现高效储能(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电池的 10?倍);它可快速承接核反应堆、地幔热能等多类能源,8 秒充 75%、4 秒满功率放电,能支撑实验室全负荷运行 72 小时,还具备电磁屏蔽与抗岩层压力防护功能。

柜体上的显示屏立刻亮起,数字快速跳动:【储能进度 10%→50%→100%,当前储能满格,可支撑 72 小时无间断基础供电】。

终于,主备能源系统全部搭建完成。

小渊走到实验室中央,抬头看向悬浮在空中的全息总控面板 —— 主能源的淡紫色等离子体动态图与备用能源的地热数据流并排显示,两者通过幽核实现联动,若主能源出现异常,备用能源可在 0.1 秒内自动切换。

他伸手触碰面板上的能源流投影,指尖传来细微的暖意,心里涌起一阵踏实感:这不仅是他在蓝星打造的第一个 “冥界级能源核心”,更是守护家人与实验室的双重保障。

幽核同步更新进度界面:【实验室竣工进度 75%(能源系统 100%,智脑系统 40%,实验设备 0%);安全等级 S 级;隐蔽性 100%】。

傍晚饭桌上,凌耀祖夹了块排骨给小渊,念叨着:

“下次别总跟同学摆弄‘小零件’了,爷爷教你玩电焊机,将来好歹有门手艺。”

小渊笑着点头,咬了口排骨 —— 肉质软烂,满是家常的香味。

他一边吃饭,一边在心里盘算:

下周开始采购材料的速度得再次加快了,先把磁悬浮电梯搞定,安装速度能再次加快。然后开始智脑系统的组装,等智脑调试完成,实验室就能真正具备 “自主运行”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