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没应声,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的 “误差补偿方案”—— 题目只要求 “结果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可这份答卷不仅按常规写了 “电流表外接法” 的实验步骤,还额外补充了一整段补偿思路,甚至给出了对应公式,最后算出的电阻值竟精确到了小数点后四位,比题目要求的精度高了两个量级。她反复对照高中物理课本,确认没有任何章节提及这种补偿方法,忍不住嘀咕:
“我教了五年高中,咋从没见过这操作?”
她赶紧点击打印,纸张带着余温吐出,攥在手里发皱。李萌快步冲到组长李教授工位,语气发颤:
“李教授,您看这份 0 号卷!实验题加了超纲的误差补偿方案,还给了公式,结果精确到后四位,我拿不准该不该给分!”
李教授扶了扶老花镜,接过打印件低头细看。指尖在公式上轻轻点着,越看眼神越亮,还掏出草稿纸快速演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按题目数据代入公式,结果和理论值丝毫不差!我刚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数据验证,这公式也能用!”
他猛地抬头,语气难掩兴奋:
“给满分!这方案太专业了,不仅有调整方法,推导过程也严谨,等阅卷结束,我得找其他教授一起研究 —— 这公式要是成立,以后咱们科学领域这类测量的误差计算,能简化不少!”
文学组的氛围则和其他组截然不同,没有 “卧槽” 声,偶尔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年轻老师陈曦正批改着编号 “0”的试卷, 脸上的表情从平静逐渐变成惊讶,最后眼眶微微发红。
这份试卷的基础题满分,现代文阅读分析思路清晰,要点齐全,连文章深层含义都写得明明白白。作文题目是 “写父亲”,考生写的《背影》,字迹工整得像打印机印的,内容质朴得让人揪心:
“父亲送我去车站时,天刚蒙蒙亮。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外套,手里提着我的行李,脚步有点蹒跚。过铁道买橘子时,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脚尖试探着探下站台,双手攀住上面,再慢慢缩下去,背影在晨雾里晃了晃,像风中的老树。我看着他抱着橘子回来,橘子上沾着泥土,他的裤脚也湿了,却笑着说‘这橘子甜’……”
陈曦擦了擦眼角的泪,想起自己去年去世的父亲,也是这样总把好的留给她,却从不说自己的辛苦。她拿着试卷,轻轻走到组长毛春霞教授身边,声音带着哽咽:
“毛教授,这份试卷…… 您看看,作文写得太打动人了,我想给满分,但还是想请您审核一下。”
毛春霞是燕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退休教授,教了三十年语文,阅过的作文不计其数,从华丽辞藻堆砌的 “满分模板” 到真情实感的 “生活随笔”,什么样的没见过,却很少被一篇高中作文打动。她接过打印件,慢慢读着《背影》,手里的红笔悬在半空,半天没动。她想起自己卧床的父亲,去年摔断腿后,再也没能像文中那样走路,每次视频都只敢露上半身,怕她担心,甚至骗她说 “自己能下地走路了”,直到她回家才发现,对方连坐起来都要靠人扶。
“这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