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的燕大,周五傍晚。14 栋 117 寝室里,凌小渊正坐在椅子上查看盖娅星发来的双星防御计划进展报告 —— 张越在邮件里说,采矿舰已完成弦晶涂层升级,下周将启程前往阿尔法星系寻找星核结晶。
手机突然震动,来电显示是 “楼华”。凌小渊接起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楼华兴奋的声音:
“小渊!我晋级了!下周就能回燕大,下次晋级赛得等一个月之后了。”
“我在电视上看见了,唱得不错。”
凌小渊笑着鼓励。
楼华在电话那头笑出声:
“哈哈!还不是你写的歌好!对了,我姐跟我说你也签约夏音了,等我回燕州,咱们把《平凡之路》录好,就能交给夏音发布了!”
“是丽姐帮我出面谈的,我后续只负责出歌就行。还有,《曾经的你》完整版先别发,留到晋级赛再用。”
凌小渊叮嘱两句,挂断电话。他又扫了眼邮件内容,把平板塞进帆布包,准备回望江小区,刚起身,寝室门就被猛地推开。
“小渊,还好你没走!快帮我看看这个!”
杨伟抱着一摞厚厚的资料冲进寝室,额头上沾着细密的汗珠,资料散了几片在桌上,
“我们团队卡壳好几天了,张教授都快愁白头发了。”
凌小渊放下帆布包,拿起最上面的资料,标题是《夏国科学院新型智能计算机信息处理理论基础方案》。他快速浏览后,很快找到问题核心:传统数据处理架构采用 “串行传输 + 分区运算” 模式,面对海量数据时,模块间传输延迟会呈指数级增长,就像狭窄的单车道,车多了必然拥堵。
“你们之前的思路太死板了。”
凌小渊指着资料上的架构图,
“你看这里,数据从采集模块到运算模块,再到存储模块,必须按顺序走,中间只要一个环节卡顿,整个系统就会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