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燕大 14 栋 117 寝室的灯已经亮了。
凌小渊揉了揉眉心,把平板上《红楼梦》的改编文档保存好 —— 这两周忙得脚不沾地,每天晚上要给杨伟补地球星的量子计算理论,从基础的量子纠缠原理讲到耦合传输的参数调试,常常要到深夜;楼丽丽更是三天两头发消息催书,倒不是急着上架,主要是这位总编辑本人成了 “龙脊” 的头号书粉;偶尔空下来,还得戴着口罩陪楼华去夏音音乐公司的录音棚录《平凡之路》,全程都是楼华和楼丽丽提前安排好,他只负责在录制时帮楼华把把关,调整下唱腔里的情感细节。
“小渊,准备好了吗?中科院的会快开始了!”
杨伟抱着资料冲进寝室,手里还攥着那部改造后的手机,屏幕亮着,停留在数据处理程序的界面。
凌小渊点点头,把平板放进抽屉,戴上耳机,打开提前调试好的远程接入软件:
“我这边没问题,你到了会议室就把手机连上台式,我远程跟你们同步。”
一小时后,中科院的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十几位院士和二十多位工程师围坐在长桌旁,面前摆着厚厚的方案报告。李建国院士清了清嗓子:
“今天请大家来,是想集中讨论新型智能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前的几个方案都有硬伤,希望今天能有新突破。”
各团队依次上台汇报,要么是算力跟不上,要么是稳定性太差,都被院士们一一否决。轮到张教授团队时,杨伟深吸一口气,抱着资料走到台前,打开 PPT:
“我们团队提出‘量子耦合传输’的思路,通过量子纠缠态连接数据模块,实现同步运算,解决传输延迟问题……”
话还没说完,就有院士摇头:
“年轻人,理论听起来不错,但太超前了。我们现在连稳定的量子态都难维持,怎么应用到计算机上?”
“就是啊,没有实际案例支撑,参数调试也没头绪,这个方案不切实际。”
另一位工程师附和道。
台下的张教授脸色微微发白,杨伟急得手心冒汗,赶紧掏出改造后的手机:
“各位老师,我朋友按这个思路改了我的手机,你们看实际效果!”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杨伟手里的手机上 —— 金属外壳崭新,屏幕清亮,看起来就是部普通手机,怎么看都不像能突破技术瓶颈的 “演示机”。
“一部手机能说明什么?”
李建国院士皱着眉,语气里带着怀疑。
“您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