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红楼梦》爆火文人圈

十二月的燕州终于放晴,连绵数日的阴雨过后,阳光如金纱般洒在燕大校园的林荫道上,梧桐叶上的水珠折射出晶莹的光,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

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在校园里,有的抱着书本赶往教室,有的坐在长椅上低声讨论着期末论文。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校园之下,一场文化风暴正悄然席卷整个夏国文坛——而风暴的中心,正是《爱阅读》APP上架仅七天的奇书《红楼梦》。

后台服务器的警报灯不断闪烁,运维人员盯着不断飙升的访问量,额头冒汗。

点击量从最初的15万一路狂飙至80万,付费转化率更是惊人地达到18%,评论区早已被热情的读者刷爆:

“宝钗扑蝶藏细节,这描写太绝了!”

“薛家进府那段排场,简直像亲眼所见,豪门气派扑面而来!”

“龙脊到底是谁?这作者是神仙下凡吗?”

……每一条评论都带着惊叹与好奇,服务器甚至开始出现短暂卡顿,系统提示不断弹出:“请求过载,建议扩容。”连技术人员都忍不住吐槽:“别刷了!我快炸了!”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被《红楼梦》彻底圈粉的着名作家楼得发。

这位以《江南水乡》闻名文坛的老牌作家,向来以严谨着称,极少在公开场合推荐作品。可就在前一天晚上,他在“夏国作协好友群”里忍不住发了一条长消息:

“最近偶然读到一本《红楼梦》,作者署名‘龙脊’,写豪门叙事堪称当代天花板,细节真实到可怕,人物塑造立体得像活的一样。尤其是王熙凤的出场,短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当家少奶奶形象。比我当年写《江南水乡》还下功夫,真心推荐大家看看,别错过这部神作。”

群里的作家们原本还在讨论创作瓶颈、稿费低迷、读者审美疲劳等问题,看到楼得发如此盛赞,顿时来了兴趣。有人立刻打开《爱阅读》APP搜索,一读之下,纷纷惊为天人。

夏国作协副主席看完前三章,直接在个人社交平台转发推荐,配文写道:

“当代豪门叙事天花板,《红楼梦》值得所有文学爱好者一读。作者龙脊对人性的洞察、对细节的把控,堪称教科书级别。尤其是对家族兴衰的描写,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生活温度,堪称近年来最值得细品的文学作品。”

这一条转发,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千层浪。燕大文学院的李教授看到后,第二天上课便宣布:

“下周交一篇《红楼梦》人物分析,重点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结合书中的细节来谈,不少于2000字。”

话音未落,教室里一片哀嚎,但更多的是兴奋的讨论声。其他高校也迅速跟进,清华、复旦、南大等名校纷纷将《红楼梦》列为“年度推荐读物”,更有高校开设“《红楼梦》细节解读”选修课,课程刚一上线,选课系统瞬间被挤爆,学生调侃:“这比抢春运火车票还难!”

在出版社大楼的办公室里,楼丽丽正坐在电脑前,眼睛盯着后台不断跳动的数据,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她作为《爱阅读》的主编,从未见过一部作品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引爆文人圈。她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趁热打铁,推出“龙脊独家专访”专题。当然,专访内容是由她根据小渊提供的“口吻模板”代答的——小渊早有交代:“保持神秘,别暴露身份,越神秘越有话题性。”

专访文章发布后,点击量迅速突破50万。

文中,她以“龙脊”的口吻模糊回应:“龙脊是位低调的文学爱好者,平日喜爱观察生活,记录人间百态。《红楼梦》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家族聚会。”还附上了几张“手稿照片”——那是小渊用蓝星的毛笔字模仿古代书体特意写的,字迹工整中带着几分飘逸,看得文人圈一片赞叹:“这字,有古风!”

网友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社交平台上,关于“龙脊真实身份”的猜测层出不穷:

有人猜是“隐退的豪门大佬,亲身经历过大宅门生活”;

有人坚信是“资深文学编辑,潜心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