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芯国际的无尘车间里,五条全舱室生产线如银色巨蟒般精准运转,淡紫色等离子体在碳基重构舱内翻涌,将高纯度碳粉熔炼成均匀糊状。梯度冷却系统以每分钟 24.3℃的精准速率,从 1200℃稳降至 25℃,原子校准仪的红色激光扫过晶圆表面,最终平整度定格在 0.02 纳米 —— 这一精度比蓝星现有硅基晶圆高出三个数量级,而此次量产的 1 纳米碳基芯片,良率直接飙至 100%,创下蓝星半导体行业纪录。
凌耀祖身着深灰色工装制服,领口别着 “夏芯技术总控” 的金属徽章,靠在中央监控台旁,指尖在虚拟面板上沉稳滑动。他眼神锐利如鹰,扫过每一组实时数据,当最后一片芯片通过 - 40℃低温、1000Gy 辐射双极端测试,漏电率稳定在 1×10?1?A/cm2 时,他拿起对讲机,声音清晰有力,带着总设计师特有的权威:“1 纳米碳基芯片量产批次 001,全员收工!即刻按最高保密规格封存,后续由中科院专人提货,半点不能耽误!”
陈工赶紧调出三重检测记录,小跑至凌耀祖面前:“凌总,每片晶圆都经过全流程追溯,电学性能复核完毕,抗辐射、抗干扰指标均超军工标准,无任何质量隐患,完全符合保密供应要求。”
凌耀祖接过记录册,指尖在 “漏电率 1×10?1?A/cm2” 那行数据上顿了顿,目光扫过激光雕刻偏差、抗辐射指标等关键参数,微微颔首后,将记录册递向凌小渊:“你再核对一遍,看看有没有遗漏或偏差,芯片事关重大,不能出半点纰漏。”
凌小渊接过记录册,快速翻阅确认各项数据无误,心里突然盘算起来 —— 碳基芯片量产成功,创世纪超算的核心硬件问题彻底解决。他要趁这个机会,把创世纪服务器从 1000 台加到 1 万台,表面说是为夏国后续深空探测、量子通信预留算力冗余,实则是为双星防线筑牢运算根基。
他合上记录册递还给爷爷,语气认真:“数据都没问题,爷爷,芯片量产的事得当面跟张委员汇报才稳妥。另外,关于创世纪超算,有个新的考量想跟他沟通。”
凌耀祖挑眉,瞬间明白孙子有额外想法,点头应道:“行,正好一并汇报。走,小渊,咱们现在就去张委员办公室。”
半小时后,两人驱车抵达军工办公区。张委员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激烈的讨论声,凌耀祖敲了敲门,得到回应后推门而入。只见办公室里坐了三位中年人,张委员坐在主位,旁边是工业部的黄瑞霖部长和一位穿着军装的专家,桌上摊着 4 代机的设计图纸,图纸旁的报告册翻开着,“发动机推力不足” 几个字格外醒目。
“张委员,打扰了,汇报下碳基芯片量产的事。”
凌耀祖递上检测记录册,目光扫过桌上的图纸,“芯片已经量产成功,首批已按保密规格送往中科院。”
张委员刚接过记录册,旁边的工业部黄瑞霖部长就叹了口气:“凌老来得正好,我们正发愁呢 —— 我国新研制的 4 代机刚完成首飞,气动布局、隐身性能都达标,可发动机跟不上,推力比预期低 15%,高空机动性差一截,总不能让战机‘跑不快、飞不高’吧?”
旁边的军工专家也皱着眉补充:“国外的同类型战机已经列装,我们要是在发动机上卡壳,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试过优化现有技术,可核心瓶颈就是突破不了,材料强度、热效率都跟不上。”
凌耀祖闻言,看向身边的小渊,语气沉稳地开口:“张委员,或许小渊能帮上忙。东升集团那台混动发动机,核心技术就是他团队搞的,综合能效比蓝星现有水平高 35%,热效率突破 76%,说不定能用到战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