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山雨欲来 铁骨铮铮

这一次,来的不再是县里的吉普车,而是一辆来自省城的伏尔加轿车,直接开到了公社大院。车上下来三个人,两位来自省轻工业局生产技术处,一位来自省商品检验局。他们手持介绍信,声称是进行“全省皮革行业生产状况及质量标准执行情况摸底调研”,古塬县只是其中一站。

但明眼人都知道,他们的目标,直指刚刚成立的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直指李卫国那套“非标”的植物鞣制工艺。

带队的省轻工局生产处副处长,姓吴,戴着金丝眼镜,神态严肃,话语间带着一种来自上级机关的天然威势。公社书记和陈总经理小心翼翼地陪同着,额头冒汗。

吴处长没有急于去联合社,而是先在公社听取了汇报,仔细翻阅了联合社的成立批复文件、章程以及……李卫国的个人材料。当他看到李卫国“个体户”出身的背景时,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

“利用传统土法进行规模化生产,还要对接国际市场,这个想法很大胆嘛。”吴处长放下材料,语气平淡,却带着审视,“不过,皮革制品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和国家的出口信誉,质量标准是硬杠杠,不能因为追求‘特色’就降低要求,更不能因为是个体经济出身,就搞特殊化。”

这话里的倾向性已经十分明显。公社书记连忙解释:“吴处长,李卫国同志虽然是个体户出身,但现在已经纳入联合社集体框架管理,他的植物鞣制工艺也是经过我们反复试验和论证的,外商都很认可……”

“外商认可是一回事,是否符合我们国家的、行业的科学标准是另一回事。”吴处长打断了他,“传统工艺有其价值,但不能代替现代科学检测。我们这次下来,就是要用数据和标准来说话。”

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李家沟联合社的工坊。相比于之前的调查组,省里来的这几位专家,手段更加专业,也更加不留情面。他们直接进入生产核心区域,查看鞣制池、检查鞣料配比记录、测量车间温湿度,甚至取样了正在熬制的鞣料液。

那位商品检验局的工程师,拿着游标卡尺、拉力测试仪等专业工具,随机抽取了不同批次鞣制好、正在晾晒的皮张,现场进行厚度、抗张强度等初步检测。他的动作一丝不苟,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让人看不出深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卫国全程陪同,神色平静,有问必答。当吴处长再次提到“土法”与“标准”的问题时,李卫国没有回避,而是坦然回应:

“吴处长,我认为,无论是传统方法还是现代方法,最终都要接受市场和实践的检验。我们的工艺源于传统,但并非一成不变。我们正在对其进行数据化、标准化的总结和提升。这是我们初步制定的《企业标准》草案,其中各项参数,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他将小张帮忙整理的那份标准草案递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