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没说“怎么找自由”,却说了“为什么不自由”——我们的不自由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运气不好”,是因为历史里那场慢谋杀;我们的卷不是因为“大家太努力”,是因为早没了“不卷”的选。看清这个真,或许就不会再怪“自己不够好”,不会再慌“跟不上别人”,而是会想:怎么把属于人类的自由,再捡回来。
五、线性史观的阴谋源头:殖民者的遮羞布,我们的枷锁
《人类新史》把“三种自由”的痛摆出来后,终于挖了所有谎言的“根”——我们从小听的“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的线性史观,根本不是“科学规律”,是欧洲殖民者为了遮掠夺的丑,编的叙事阴谋!历史像被掐头去尾的单行道,我们所有人都被这谎骗着往前跑,连回头看的胆都快没了。
现在课本里当“真理”的“社会进化论”,最早竟是卢梭的“慌着辩护”!16世纪欧洲殖民者去美洲,本想靠枪炮和“文明优越感”征服原住民,结果被狠狠打了脸——印第安部落里没国王压人,没阶级分高低,族人平等分食物,老人小孩都被照顾着;更让殖民者难堪的是,印第安智者看着欧洲贵族压平民、富人刮穷人,直接嘲讽:“你们的文明,不过是把人分三六九等的借口!”面对这质疑,欧洲哲学家慌了——要是“原始部落”比“文明社会”公平,那他们的殖民掠夺、等级制度,不就成了纯纯的恶?
于是卢梭等人急着编“社会进化论”:说人类社会必须按“原始野蛮→奴隶压迫→封建专制→现代文明”走,还说“印第安部落是没进化好的‘孩子’,需要欧洲人‘教’”。这套理论像块遮羞布,把殖民者的屠杀掠夺,包装成“推动人类进步的好事”;把印第安人的平等自由,贬成“没开化的原始样”。《人类新史》戳穿了真:社会进化论不是科学,是殖民者的遮羞布——它把屠杀美化成进步,把多样碾成单行线!那些被杀死的印第安人、被抢的土地财富,都成了这“进化神话”里的“必要牺牲”,多讽刺?
读到这我突然懂了,为什么一直讨厌“职场进化论”——它和殖民者用的是一套话!公司里总有人说“你得从实习生做到主管再到总监,才算成功”,就像卢梭说“人类得从原始到文明,才算进步”;领导用“你还没进化到能独当一面”压员工,就像殖民者用“你们没开化”欺负原住民;连同事间的卷,都被包装成“为了跟上进化节奏”——可谁规定必须从员工升总监?谁判定打猎采集的活不如天天忙?这套偷换概念的把戏,从殖民时代用到现在,我们还傻呵呵当“人生指南”,多可笑?
更可怕的是,这“线性史观”早渗到生活每个角落,成了无形的锁。教育里老师说“你得从小学读到大学再考研,不然就是落后”,可那些早发现自己喜欢啥的人,为啥不能去学手艺、搞创作?职场里HR说“35岁前没升到管理岗就是失败者”,可那些喜欢安稳、享受生活的人,为啥要被贴“落后”标签?生活里长辈说“你得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不然就是没本事”,可那些选丁克、租房的人,为啥成了“不合群的异类”?
我们总以为这些是“社会规则”,却忘了它们最早只是殖民者的辩护词!就像书里记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活了几万年,靠打猎采集吃饱喝足,还搞出独特的天文知识、土地管理法子。可欧洲殖民者来了,用“社会进化论”说他们“没进化”,抢了他们的地,把孩子强行带走“教”,甚至不让他们说自己的话。直到现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地位还低,这一切的根,就是那该死的“线性史观”——它让一部分人有理由压另一部分人,让“多样”变成“落后”,让“自由选”变成“必须服从”。
线性史观最阴的是,把“单一标准”变成“绝对真理”。它说“农耕比采集高级”,于是无数部落被迫放弃游牧;说“定居比迁徙高级”,于是无数人被绑在土地上;说“加班奋斗比悠闲生活高级”,于是我们被KPI追着跑,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可《人类新史》里的考古证据在说:乌克兰的大聚落没进化成奴隶制城邦,却存在了上千年;印度河谷的平等城没进化出国王,却比古巴比伦先进;北美原住民会种地,却主动回去采集——这些都在证明: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单行道,“进步”从来没有统一标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里提的非洲马赛人,现在还过着游牧生活,每天放牧、唱歌、守草原,没房贷压,没加班烦,却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按“线性史观”,他们就是“没进化的原始人”,甚至有人想“帮”他们定居工作,把他们变成“文明人”。可谁问过马赛人愿不愿意?谁有资格说他们的生活“落后”?这套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别人的逻辑,和当年殖民者“教”印第安人,有啥区别?
读到“线性史观是殖民阴谋”这章,我气得把书拍在桌上——从小被灌的“人生必须按部就班”,竟是殖民者遮罪的工具;我们为之慌、为之卷的“进步”,竟是别人编的谎!那些因为没考上大学自卑的人,因为35岁没升职慌的人,因为选丁克被骂的人,其实都在被这谎伤。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却忘了问题不在我们,在那套扭曲的“评价标准”。
现在再看传统课本,才发现全是“线性史观”的坑:只讲大禹治水“建国家”,不说背后是部落自由没了;只讲秦始皇统一“多伟大”,不说背后是无数人的死;只讲工业革命“推进步”,不说背后是工人的血和环境的破。历史像被故意滤过,只留“进步”的光,却删了“自由没了”的真——而《人类新史》做的,就是把删了的片段捡回来,让我们看清线性史观的脸。
我们总说“要打破思维定式”,可最难破的,就是这套从小听的“线性史观”。它让我们以为人生只有一条路,让我们把别人的标准当自己的目标,让我们在卷和慌里丢了自己。可《人类新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单行道,每个人都有选自己活法的权;所谓“进步”,不该是别人强加的标准,是自己心里的满足。就像祖先能选游牧或农耕、群居或独处,我们也能选不加班、不升职、不买房,只要那是我们真想要的。
读到最后,我突然松了口气——原来不用逼自己“进化”成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原来能选自己喜欢的活法,原来那些让我慌的“规则”,不过是套过时的谎。这本书最珍贵的,不是破了历史的假,是给了我们拒被“线性史观”绑的胆——我们能不按别人的剧本活,能把属于自己的自由捡回来。
六、未来启示:砸开牢笼的勇气,从微小选择开始
《人类新史》把“线性史观”的殖民底裤扒光后,没让我们陷在对历史骗局的气里,反而把目光拽回现在——那些我们以为“改不了”的职场规矩、“逃不掉”的生活锁,真的是必然吗?乌克兰先民六千年前能建起没宫殿、没阶级的万人聚落,凭啥我们连“拒无意义加班”都要纠结半天?印度河谷居民四千五百年前能把城市建成平等协作的家,凭啥我们现在连“邻里互助”都成了稀罕事?读到这我才醒:原来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现实,是“历史只能这样、生活只能这样”的集体幻觉!
还记得书里那些主动选活法的祖先吗?北美原住民明明会种能养十倍人的庄稼,却因为不想被土地绑、不愿丢采集的自由,转头回了草原森林;南比夸拉人旱季能暂时认“酋长”,雨季一到就拆权力,没人愿意让临时协作变永久支配。他们从不会被“该咋样”的标准绑,只问自己“想咋样”——可我们呢?明明烦“35岁职场生死线”,却还逼着自己往“管理岗”的窄路上挤;明明觉得“结婚生子不是唯一路”,却在长辈念叨、同辈对比里慌了神;明明想“慢下来活”,却在“不卷就被淘汰”的声里不敢停。我们总说“身不由己”,可《人类新史》戳穿:是我们先把“身不由己”当借口,才让锁真的锁死了自己。
书里有句话我画了三道线:“改变始于想象另一种可能。”这句话像道光,照透了我之前对“改变”的错解——我总以为要推翻啥、颠覆啥才算改,却忘了最有力的改变,藏在日常的小选择里。不是非要“辞职去远方”才算抗加班,是领导甩非紧急活时,敢说“今天活干完了,明天再弄”;不是非要“对抗社会”才算破单一成功学,是别人聊“年薪职位”时,能坦然说“我更在意每天陪孩子吃饭”;不是非要“重建体系”才算找互助,是看到邻居快递没人收顺手拿、看到老人提重东西搭把手。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却是在一点点撕“集体幻觉”的缝——就像当年第一个拒“酋长永久权”的南比夸拉人,第一个不愿丢采集自由的北美原住民,每个“敢不一样”的选,都是在为自己、为后来人推门。
前阵子跟小区几个妈妈聊天,我们都想给孩子找个周末一起玩的地方,却没人敢牵头——怕没人应、怕麻烦、怕别人说“多此一举”。直到我跟她们聊《人类新史》里“平等聚落靠协作活”的事,有个妈妈突然说“要不建个群,每周轮着组织活动?”现在这群有二十多个家庭,周末一起带孩子去公园、换绘本、分享玩具,没谁是“组织者”,大家都是参与者,累了就停,想玩就提。这事让我真真切切感觉到:书里那些“祖先的智慧”从来不是远历史,是我们现在就能捡的活法——不用复杂规矩,不用谁来领导,只要敢放下“怕麻烦”“怕失败”的顾虑,敢信“我们能自己安排生活”。
小主,
总有人说“一个人的选没用”,可看历史里的改变,哪次不是从“一个人”开始的?乌克兰大聚落的平等协作,是从第一个人主动把粮食放进共享罐开始的;摩亨佐·达罗的无阶级城,是从第一个人拒建比别人大的房子开始的。人类从来不是“突然醒”,是在无数“小选择”的堆里,慢慢撞开旧规矩的门。《人类新史》不是答案,是砸向答案的锤子——它让我们看清:关人类的监狱没锁,是我们太久没试过推门,甚至忘了门在哪。
以前觉得“命运”是个沉词,好像未来的路早铺好,只能顺着走。可合上书的那个傍晚,我坐在窗边看楼下孩子追着跑,突然觉得“命运”特可笑——六千年前的人没被“必须进奴隶制”的命绑,四千年前的人没被“必须接阶级”的命绑,我们凭啥要被“必须加班、必须卷、必须活成别人期待样”的命套?那些所谓的“命运”,不过是我们不敢改的托词,是我们习惯被支配后,自己给自己上的心理锁。
这本书读到最后,没给我“改社会的说明书”,却给了我更珍贵的东西——重新信“我能选”的勇气。这勇气不是让我去对抗全世界,是让我看清历史的谎后,敢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敢选自己想要的活法,敢把“祖先的自由”重新变成自己的日常。我们的祖先靠手造出平等自由的活,我们也能——不是等“社会变好”,是从今天起,做个“敢想、敢选、敢动”的人。
历史从来不是用来告诉我们“只能这样”,是用来提醒我们“曾经那样,未来可以这样”。现在,谎言已经破了,牢笼的门就在眼前,剩下的,就看我们敢不敢伸手推。这不仅是《人类新史》留的启示,更是我们写给自己未来的第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