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稀缺:恐惧驱动的非理性狂欢(揭示“怕失去大于想获得”的决策倒置)
1. 损失厌恶的神经劫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仅限前100名”,这些熟悉的话术,利用的正是稀缺原理——当某件事物变得稀缺时,我们会下意识地抬高它的价值,甚至不惜付出远超其本身的代价去获取。
这背后的心理学根源是“损失厌恶”:
大脑对“失去”的反应强度,远超过对“获得”的反应强度。
脑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面临“失去100元”和“获得100元”的选择时,杏仁核(负责处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对“失去”的激活程度,是“获得”的2.5倍——也就是说,失去带来的痛苦,需要获得2.5倍的快乐才能抵消。
这种神经机制让我们形成了“怕失去大于想获得”的决策逻辑,为稀缺原理的操控提供了生理基础。
电商平台的“倒计时促销”就是对这种神经机制的精准劫持:
商品页面上醒目的“距离活动结束还剩2小时”“仅剩3件库存”倒计时,会激活我们的杏仁核,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如果现在不买,就会失去优惠,失去购买的机会”。
这种焦虑感会压制理性思考,让我们在恐惧的驱动下,匆忙下单购买并非必需的产品。
比如很多人在直播间看到“最后5分钟秒杀”,哪怕已经有了同款产品,也会因为“怕失去优惠”而再次购买;
看到“限量版”的标签,哪怕产品本身实用性不强,也会因为“怕失去稀缺资源”而冲动消费——我们不是在为产品的价值买单,而是在为“避免失去”的恐惧买单。
2. 人造稀缺的流水线
天然的稀缺资源并不多,但商家通过“人造稀缺”的流水线,批量生产“稀缺感”,制造非理性狂欢。
这条流水线的核心是通过人为控制供给、制造竞争、营造紧迫感,让原本充裕的产品变得“稀缺”。
第一招是“限量生产”,通过控制产品的生产数量,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
泡泡玛特的地域限定款就是典型,某款盲盒仅在泰国首发,生产数量有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进而引发跨国代购热潮,价格在二手市场溢价300%——这款盲盒的本身价值并不高,但“地域限定”“限量生产”的标签,让它成为了稀缺资源,吸引粉丝疯狂追捧。
第二招是“限时促销”,通过设置短暂的活动期限,制造“时间稀缺”。
电商大促的“预售仅限3天”“满减活动仅限当天”,超市的“限时折扣2小时”,都是通过压缩决策时间,让消费者在焦虑中做出冲动选择。
第三招是“制造竞争”,通过展示“已售数量”“剩余库存”,让消费者感受到竞争压力,进而加速决策。
直播间的“已抢998件,仅剩2件”“多人正在下单”提示,电商平台的“1000人正在查看”“库存紧张”标签,都会让消费者觉得“如果我不买,就会被别人抢走”,从而在竞争心理的驱动下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