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影响力》思维觉醒

更高级的人造稀缺,甚至会制造“销毁式稀缺”,比如NFT项目通过“销毁部分代币”的方式,减少流通总量,人为推高虚拟资产的价格;

某些奢侈品牌会定期销毁未售出的产品,制造“稀缺珍贵”的形象,维持品牌溢价——这种通过销毁创造稀缺的方式,将“怕失去”的恐惧推向极致,让消费者陷入非理性的狂欢。

3. 稀缺免疫训练

要抵御稀缺原理的操控,核心是进行“稀缺免疫训练”,打破“稀缺=珍贵”的认知绑定,回归产品本身的价值判断。

首先要学会“价值还原问”,当面对稀缺产品的诱惑时,问自己:“如果它不限量、不限时,我仍然愿意用这个价格购买吗?”

这个问题能帮我们剥离“稀缺”的光环,理性评估产品的实际价值。

比如面对限量版的鞋子,若剥离“限量”标签,仅看款式、舒适度、性价比,它是否还值得你花高价购买?

面对限时促销的家电,若没有时间限制,你是否真的需要这款产品?

答案往往能让我们清醒过来。

其次要善用“工具验证”,对于电商促销产品,通过历史价格查询工具(如比价APP),查看产品的历史价格走势,判断“限时优惠”是否真的划算。

很多商家会在大促前抬高价格,再推出“满减”“折扣”活动,羊毛出在羊身上,实际价格比平时还要高——历史价格查询工具能戳破“最后一天促销”的谎言,让我们避免被虚假优惠误导。

此外,要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面对稀缺的诱惑,给自己设置“24小时冷静期”,告诉自己“过一天再决定”。

我经常会把想买的不急用的先放购物车,过些天再来购物车看这些商品觉得款式不好看又用不上的,就不购买了,然后给删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多数因稀缺引发的冲动消费,都是在短时间内的情绪驱动下做出的,经过24小时的冷静,焦虑感会逐渐消退,理性会重新占据主导。

比如在直播间看到“限量秒杀”,可以先加入购物车,等第二天再评估是否真的需要;

面对“限时报名”的课程,可以先记录下来,过一天再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最后,要树立“需求导向”的消费观,购物时优先考虑“是否需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不是“是否稀缺”“是否优惠”。

记住:稀缺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不能改变产品的本质价值——进行稀缺免疫训练,才能在恐惧驱动的非理性狂欢中保持清醒,不被“怕失去”的心理绑架。

八、综合应用与觉醒之路(构建反操控的日常实践体系)

1. 原理组合拳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