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咨询关系的平等合作

是引导蛤蟆跳出“受害者”的视角,客观看待事件本身。

当蛤蟆抱怨老獾对他太严厉时,苍鹭问他:“你怎么看老獾的行为?”

这个问题让蛤蟆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委屈,而是开始思考老獾行为背后的动机。

老獾其实是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他,只是这种方式让他难以接受。

通过这样的提问,蛤蟆学会了换位思考,不再被单一的视角所局限。

“你感觉如何?”

是引导蛤蟆觉察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的来源。

很多人在生活中习惯了压抑情绪,或者被情绪左右,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苍鹭的这个问题,让蛤蟆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他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愤怒、对朋友的依赖、对自己的否定时,他才明白,这些情绪一直在影响着他的行为。

“你会怎么做?”

是引导蛤蟆从思考转向行动,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心理咨询不是停留在“想明白”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做出来”。

苍鹭的这个问题,让蛤蟆不再沉浸在情绪和思考中,而是开始规划具体的行动。

当他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该怎么做时,他就从“被动反应”转向了“主动选择”。

苍鹭的提问,从来不是咄咄逼人的追问,而是温和而坚定的引导。

他不会强迫蛤蟆回答,也不会评判蛤蟆的答案,而是给予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自己思考、自己探索。

这种提问的艺术,让蛤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我认知的重构。

小主,

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外在的行为和情绪,触碰到最核心的自我。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遇到问题时,我们总是急于寻找解决方案,却很少停下来问自己:

“我真正的感受是什么?”

“我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被生活的节奏推着走,被外界的期待牵着走,却忘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苍鹭的提问,教会我们的正是这种倾听内心的能力。

只有先觉察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才能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心意的选择。

3. 十次咨询的进阶设计:从情绪宣泄到人格重生

蛤蟆与苍鹭的十次咨询,并非随机的聊天,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疗愈进阶。

每一次咨询都有明确的目标,层层递进,从情绪宣泄到认知重构,再到行为赋能,最终实现人格的重生。

第一阶段:情绪破冰(1-3次咨询)是释放压抑的情绪,识别童年的创伤

第一次咨询,蛤蟆带着满满的委屈和困惑而来,他抱怨朋友的不理解,吐槽自己的糟糕状态,却对问题的根源一无所知。

苍鹭没有急于分析,而是耐心倾听,让蛤蟆尽情宣泄内心的情绪。

情绪的宣泄是疗愈的第一步,就像堵住的河流,只有先疏通,才能重新流动。

在这一阶段,苍鹭通过提问,引导蛤蟆回忆童年的经历。

当蛤蟆说起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懦弱,说起自己努力讨好却始终得不到认可的童年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成年后的很多情绪和行为,都源于童年的创伤。

他对朋友的依赖,源于童年对父母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