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咨询关系的平等合作

他的自我否定,源于童年父亲的持续批判;

他不敢表达愤怒,源于童年被压抑的情绪。

识别童年创伤,不是为了归咎于父母,而是为了理解自己。

当蛤蟆明白自己的行为模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其深层原因时,他对自己多了一份宽容和接纳。

这种接纳,就是疗愈的基础。

第二阶段:认知重构(4-7次咨询)是理解三种“自我状态”,打破“人生坐标”的固定模式。

在情绪宣泄之后,苍鹭开始向蛤蟆介绍“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通过对这三种状态的理解,蛤蟆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在关系中讨好、在困境中逃避。

因为他大多时候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或“父母自我状态”,却很少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苍鹭还提出了“人生坐标”的概念,他告诉蛤蟆,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会形成自己的人生坐标:比如

“我不好,别人好”

“我好,别人不好”

“我不好,别人不好”

“我好,别人好”。

蛤蟆的人生坐标,正是“我不好,别人好”,这种坐标让他始终活在自我否定中,习惯性地讨好别人,忽视自己的需求。

认知重构的过程,是痛苦却又关键的。

蛤蟆需要推翻自己多年来固有的认知,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他开始明白,“我不好,别人好”只是童年时期形成的一种认知,并非事实;

他开始尝试用“成人自我状态”分析问题,而不是被情绪或固有认知所控制;

他开始学会尊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讨好别人。

这一阶段的咨询,就像给蛤蟆的内心做了一次“大扫除”,清除了那些陈旧、错误的认知,为新的自我成长腾出了空间。

第三阶段:行为赋能(8-10次咨询)开始制定新生活计划,实践“成人选择”。

认知的改变,最终需要通过行为来巩固。

在这一阶段,苍鹭引导蛤蟆制定具体的新生活计划,将“成人自我状态”的认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蛤蟆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庄园,学习管理财产;

他开始尝试与朋友建立平等的关系,不再一味讨好,而是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他开始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划船、旅行,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比如管理庄园时的力不从心,与朋友沟通时的紧张不安,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逃避,而是用“成人自我状态”积极应对,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苍鹭在这一阶段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支持者和见证者。

他鼓励蛤蟆勇敢尝试,肯定他的每一点进步,也在他遇到挫折时给予支持和引导。

但他始终没有代替蛤蟆做决定,而是让蛤蟆在实践中学会为自己负责。

十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是那个蜷缩在阴暗庄园里的抑郁者,而是一个自信、从容、能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

他明白了,疗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自我成长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