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共情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而不是急于批评和纠正。
比如,孩子在游乐场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此时大喊“不许抢”或者强行把玩具夺回来,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哭闹和反抗。
而和善的做法是,先蹲下来,平视孩子,轻声说:“妈妈知道你特别喜欢这个玩具,想马上玩一会儿,对不对?”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后,他的情绪会逐渐平复,这时候再引导他:“但是这个玩具是小朋友的,我们想玩的话,要先问问小朋友同意不同意,就像别人想玩你的玩具,也要问你一样,对吗?”
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情绪,又明确了行为的边界,孩子更容易接受。
但我们也要警惕“和善”的误区:避免将“和善”异化为讨好或放任。
有些家长觉得“和善”就是不能对孩子说“不”,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导致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缺乏规则意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正的和善,是“看见需求”与“设立边界”同步进行。
比如,孩子不想吃饭,只想吃零食,家长不能因为怕孩子哭闹就妥协,也不能强硬地逼迫孩子吃饭。
可以先共情:“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吃饭,觉得零食更好吃,对不对?”
然后坚定地设立边界:“但是零食不能当饭吃,吃多了零食会肚子痛,还会长不高。我们现在先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如果你还想吃零食,可以给你吃一小点。”
这样既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又守住了饮食的规则,让孩子明白,尊重是相互的,自由是有边界的。
2. 坚定:规则的温度,不是强权的冰冷
如果说“和善”是教育的温柔底色,那么“坚定”就是教育的坚实骨架。
坚定不是强权的冰冷压制,不是用命令和惩罚让孩子服从,而是用清晰、一致的规则,让孩子明白行为的边界和后果,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坚定的核心逻辑,是“用自然后果代替惩罚”。
惩罚往往是家长或教师出于愤怒或控制欲,对孩子施加的额外伤害,比如打骂、指责、剥夺孩子的正常权利等。
这种方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让孩子屈服,但长期来看,会破坏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让孩子产生叛逆、自卑等负面情绪。
而自然后果,是孩子的行为本身带来的自然结果,不需要家长或教师额外干预,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后,一直玩手机,不愿意写作业。
惩罚的方式可能是没收手机、打骂孩子,或者不让孩子睡觉。
而自然后果的方式是,家长提前和孩子约定:“放学回家后,我们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玩手机。如果今天没写完作业,明天上学老师会批评你,而且晚上也不能玩手机了,因为你需要留出时间补作业。”
如果孩子仍然选择先玩手机,导致作业没完成,家长不需要指责和打骂,只需要让孩子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并且按照约定没收手机,让孩子补完作业。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明白,自己的选择会带来相应的后果,从而逐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写作业。
要做到真正的坚定,还需要掌握两个关键技巧:
(1)“有限选择”:赋予自主权,守住底线
孩子天生渴望自主,希望自己能做决定。
如果家长或教师一味地发号施令,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抗。
而“有限选择”的方式,既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又守住了教育的底线,让孩子在选择中学会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磨磨蹭蹭,不愿意穿衣服。
家长不要说“快点穿衣服,不然要迟到了”。
而是可以说:“宝贝,你想先穿上衣还是先穿裤子?”
或者“你想穿蓝色的衣服还是红色的衣服?”
让孩子在两个选项中做选择。
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尊重,有了掌控感,从而更愿意配合。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范围要在家长能接受的底线之内,不能给孩子无限制的选择。
比如,不能问“你想穿衣服还是不穿衣服?”,因为不穿衣服是不符合规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