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正面管教》教育艺术

(2)“启发式提问”:激发主动思考,代替命令

很多家长和教师习惯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比如“把玩具收拾好”

“不许看电视了”

“快点写作业”。

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而“启发式提问”是一种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它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为什么要做”“怎么做”,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家长不要说“把玩具收拾好”。

而是可以问:“宝贝,玩具扔在地上会怎么样呀?”孩子可能会说“会绊倒人”“玩具会脏”。

家长再接着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玩具不绊倒人,也不脏呢?”

孩子会自己想到“把玩具收拾好”。

再比如,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家长可以问:“你觉得先写作业好,还是先玩一会儿好呀?”

“如果先玩一会儿,作业可能会写到很晚,你会觉得累吗?”

“那我们怎么安排时间,才能既玩得开心,又能按时完成作业呢?”

通过这些提问,孩子会自己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选择,并且会更愿意执行自己做出的决定。

3. 双翼失衡的代价

“和善”与“坚定”就像鸟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只有保持平衡,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如果双翼失衡,无论是过度和善还是过度坚定,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1)过度和善:孩子丧失边界感

如果只强调和善,缺乏坚定的规则约束,孩子会误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没有任何边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会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遵守社会规则。

在家庭中,他们可能会随意发脾气、哭闹打滚,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学校里,他们可能会违反课堂纪律、欺负同学,不服从老师的管理;

进入社会后,他们会难以适应工作和生活中的规则,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

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做错了事也不批评教育。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感恩之心,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好都是理所当然的。

当他们进入职场,遇到领导的批评或同事的拒绝时,会无法接受,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2)过度坚定:亲子关系破裂

如果只强调坚定,缺乏和善的理解与共情,教育就会变成冰冷的强权压制。

家长或教师一味地用命令、批评、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会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冷漠和压迫,从而关闭沟通的大门。

孩子可能会变得叛逆,用反抗的方式来对抗家长和教师的权威;

也可能会变得自卑敏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丧失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只要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就会严厉批评、打骂。

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对家长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和家长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可能会在家长面前表现得乖巧听话,但背后却会做出一些不当行为来发泄情绪;

也可能会因为害怕犯错而变得胆小懦弱,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创新精神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