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惩罚无效

自立的孩子,能清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敢于表达想法;

能独立做选择并承担后果;

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不依赖他人;

能坦然面对挫折,不轻易放弃。

培养孩子的自立,不是让他们独自面对所有困难,而是在家长的引导和支持下,逐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积累经验,增强内在力量,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2. 六大鼓励自立的技巧:循序渐进,赋能成长

培养孩子的自立,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用以下六个技巧,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独立。

(1)让孩子自主选择:在小决定中培养决策力

从孩子幼年开始,就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选择机会,选择范围可从简单到复杂。比如让幼儿选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吃什么口味的辅食;让学龄儿童选择周末的活动安排、兴趣班的学习内容。

自主选择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增强自信心。在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后果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会权衡利弊,培养独立决策的能力。比如孩子选择了下雨天去户外玩,就要接受可能被淋湿的后果;选择了报绘画班,就要坚持学习。

需注意的是,选择要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让孩子选择“是否上学”“是否吃饭”等必须履行的事项,避免无底线纵容。

(2)尊重孩子的努力:肯定过程,淡化结果

很多家长习惯以结果评判孩子的行为,成绩好、做得完美才会表扬,却忽略了孩子过程中的付出。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孩子过于关注结果,害怕失败,甚至因担心做不好而不敢尝试。

真正的鼓励,是尊重孩子的努力,肯定他们在过程中的坚持与尝试。比如孩子尝试自己穿衣服,即便穿得歪歪扭扭,也要肯定“你自己努力尝试穿衣服,这种坚持很棒”;孩子做手工不够精致,也要认可“你在制作时很认真,尝试了多种方法,非常用心”。

肯定过程时要具体,指出孩子的具体行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更愿意主动尝试。

(3)少问多听:给予情绪空间,尊重内心节奏

很多家长出于关心,会对孩子追问不停:“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有没有和同学吵架?”“老师有没有批评你?”过多的追问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觉得像是在“接受审问”,反而不愿主动分享。

孩子有自己的情绪节奏,尤其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能需要先自己消化情绪,再愿意倾诉。家长要学会给孩子留出情感空间,不用强迫孩子立刻回应。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后情绪低落,不用追问原因,可先给一个拥抱,递一杯温水,告诉孩子“如果你想说话,我一直都在”。

当孩子感受到没有倾诉压力,反而会在情绪平复后主动分享心事。少问多听,是尊重孩子内心节奏的重要方式。

(4)不急于给答案:引导独立思考,积累经验

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急于给出答案,看似能快速解决问题,实则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孩子养成依赖习惯,不利于能力提升。

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比如孩子问某个字的读音,可建议“你可以查字典,或者看看字的偏旁猜猜”;孩子遇到数学难题,可提示“先看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想想学过的知识点怎么运用”。

适当给予提示,但不直接告知答案,让孩子在思考、尝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时,会收获巨大的成就感,更愿意主动探索、独立思考。

(5)善用外部资源:拓宽解决路径,提升能力

培养自立,不是让孩子孤立无援,而是让他们学会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拓宽解决问题的渠道。比如孩子想了解某个知识,可鼓励他们去图书馆查书籍、看科普纪录片;孩子在学校和同学产生矛盾,可引导他们向老师求助,或向信任的长辈、朋友请教。

善用外部资源,能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不必独自硬扛”,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同时提升信息搜集能力、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家长要教会孩子辨别资源的可靠性,比如上网查找信息时选择正规平台,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6)保护梦想与勇气:鼓励尝试,不惧失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好奇心,哪怕有些梦想看似不切实际,家长也不应打击否定。“你这想法太离谱了”“这根本不可能实现”这类话语,会毁掉孩子的希望,让他们失去尝试的勇气,变得自卑懦弱。

保护孩子的梦想,就是保护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比如孩子说想当宇航员,可回应“这是个伟大的梦想,要实现它需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我们一起为这个目标加油”;孩子想尝试做一道复杂的菜,可支持“没关系,大胆尝试,哪怕做得不好吃,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接受他们可能失败的结果,让孩子明白“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成长”。这种包容与支持,会让孩子在成长中更有勇气探索未知,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