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滋味,比妈妈的无数次提醒都管用。
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时,父母需要做到“不干预、不指责、不怜悯”。
不要在孩子饿的时候偷偷给他送食物,不要指责他“我早就告诉你了,你就是不听”,也不要因为心疼而妥协。
只有让孩子完整地体验后果,才能真正吸取教训。
当然,自然后果的前提是“安全”。
如果孩子的行为会带来危险,比如触摸电源、闯红灯,父母不能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而是要及时制止,并向孩子解释原因。
逻辑后果:设定合理的规则与结果。
有些行为的自然后果不明显,或者无法让孩子直接体验,这时就需要父母设定“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是指与孩子的行为相关联、合理、尊重且预先告知的结果,它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故意打翻牛奶,自然后果是“没有牛奶喝了”,但逻辑后果可以是“你需要自己把打翻的牛奶清理干净”;
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自然后果是“作业完不成会被老师批评”,逻辑后果可以是“你今天需要减少30分钟的娱乐时间,用来完成作业”。
设定逻辑后果时,需要遵循四个原则:合理、相关、尊重、预先告知。
1、合理:后果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不能过于严厉。比如,不能因为孩子打翻了一杯牛奶,就惩罚他一周不能看电视。
2、相关:后果要与孩子的行为相关联。比如,孩子破坏了玩具,后果应该是“一段时间内不能玩玩具”,而不是“不能吃零食”。
3、尊重:后果不能带有侮辱性,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说“你真笨,连牛奶都拿不稳”,而是平静地告诉孩子“你需要自己清理干净”。
4、预先告知:后果要在孩子行为发生前就明确告知,让孩子知道如果做了某件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比如,提前告诉孩子“如果今天不按时完成作业,晚上就不能看动画片”。
逻辑后果与惩罚的本质区别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