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后,少年已经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并且为妈妈买了一套舒适的房子。在乔迁之喜的那天,少年站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看着妈妈脸上幸福的笑容,回想起曾经那个在台灯下迷茫哭泣的自己,心中感慨万千。他坐在窗前,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玻璃上凝结的薄霜。窗外是万家灯火次第亮起的暖黄,屋内台灯的光晕里,母亲织了一半的毛衣静静躺在沙发扶手上,竹制毛线针还带着阳光晒过的温度。
记忆突然翻涌。十年前那个雪夜,他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站在漏风的出租屋门口,母亲把最后一个热水袋塞进他怀里,掌心的老茧擦过他冻红的脸颊:妈不懂大道理,但知道你不是会认输的孩子。那天的路灯把母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母亲的白发在风雪里像一丛倔强的芦苇。
书桌上的相框里,穿学士服的青年笑得眉眼弯弯,背景是母亲第一次坐飞机时在天安门广场的留影。他轻轻擦拭玻璃上的水汽,仿佛还能看见母亲举着相机时微微颤抖的手。从兼职送外卖时摔碎的第一块手机屏,到创业初期办公室彻夜不熄的灯,那些咬牙坚持的时刻,总能听见母亲那句慢慢来,日子是熬出来的甜在耳边回响。
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公司,给母亲在老家买了带院子的房子。上周视频时,母亲兴奋地展示院里新栽的腊梅,说等开花了就寄花枝给他。他望着窗外渐深的夜色,从抽屉里取出崭新的设计图,铅笔在纸上勾勒出智能家居的雏形。台灯的光落在他专注的侧脸,像母亲当年凝视他写作业时那样温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手机提示音响起,是母亲发来的语音:记得吃晚饭,别太累。他笑着回了个,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又补了句妈,等我回家给你装智能窗帘。夜雨刚过,玻璃上还凝着薄薄的水汽,窗外的霓虹便顺着水痕缓缓淌下来。红的、蓝的、暖黄的光,在透明的介质里揉成模糊的色块,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正顺着窗沿往下漏。
书桌上的台灯晕开一小片暖黄,恰好罩住摊开的画纸。最上面那张是城市天际线的初稿,铅笔勾勒的摩天楼轮廓旁,用小字标着“修改第七版”。线条边缘有反复擦拭的灰痕,像被揉皱又展平的心事。
他右手的铅笔攥得更紧了,指腹抵着木质笔杆上磨出的浅痕——那是过去三个月里,无数个这样的夜晚留下的印记。虎口微微发酸,掌心却沁出薄汗,反而让笔杆在指间嵌得更牢,像握着一块浸了光的琥珀,沉甸甸的,带着温度。
上周甲方电话里那句“再改改”还在耳边打转,当时他对着满桌揉成团的画纸,差点把铅笔折成两段。可此刻台灯的光落在纸上,那些修改的痕迹突然变得温柔起来:第一版太拘谨,第二版太张扬,直到第七版,线条终于有了呼吸感,像能听见风从楼宇间穿过去的声音。
笔尖终于在纸上动了。沙沙声很轻,混着窗外远处车流的嗡鸣。他盯着线条延伸的方向,摩天楼的尖顶正一点点刺破画纸的边界——那里本该是留白的,可他突然觉得,该有一束光从顶端射出来,像星星落在城市的肩膀上。
铅笔顿了顿,他抬头看向窗外。霓虹还在玻璃上淌,这一次,那些流动的色块仿佛顺着他的视线爬进了画纸,和台灯的暖黄、铅笔的灰黑,在纸上轻轻交叠。
他笑了笑,把笔尖重新落在纸上。这一次,握着铅笔的手稳得很,像握着一整个正在发光的明天。
突然,手机铃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是甲方打来的电话,他深吸一口气,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甲方兴奋的声音:“你最新的设计稿我们看了,非常满意,就按照这个方向做,不用再改了!”他一时愣住,随后惊喜涌上心头,紧绷了许久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挂断电话,他激动地在房间里踱步,看着画纸上逐渐成型的城市天际线,眼中满是成就感。他拿起手机,第一时间给母亲发了消息:“妈,设计稿通过啦!”很快,母亲的语音回复过来,满是欣慰与喜悦:“儿子,你真棒,妈就知道你行!”他坐在椅子上,回想着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那些在台灯下熬过的夜,那些被拒绝的沮丧,此刻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夜色浸染的城市里,他站在23楼的落地窗前,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温热的玻璃杯壁。楼下的霓虹灯管在雨丝中晕开彩色涟漪,像打翻的调色盘漫过柏油路面。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三下,是合作方确认方案通过的消息,屏幕微光映亮他眼底跳动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