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柔声应下:“是,殿下。我会与父王及其他国王仔细商议,确保西域与大唐同心同德。”
李意的布局,层层递进,稳扎稳打。他利用罗马与大食的死斗,一方面巩固大唐在西域的绝对主导权,另一方面通过商贸和有限度的暗中支持,最大化地获取利益并影响战局,为将来可能的两虎俱伤后、大唐的西进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退守呼罗珊山区的伊嗣俟国王,在收到了魏王李意那封充满“鼓励”和“承诺”的密信,以及又一批以“私人渠道”送达的弩箭和铠甲后,如同被打了一剂强心针。尽管处境依然艰难,但他看到了延续波斯国祚的一线希望。
他按照唐军“顾问”的建议,不再一味死守,而是利用山地地形,组织起小股精锐部队,不断袭扰围困他的大食军队的后勤线,甚至尝试发动了几次成功的夜袭,焚毁了对方几处重要的粮草囤积点。虽然无法改变大局,但确实有效地牵制了哈立德的部分兵力,使其无法迅速抽身回援西方主战场。
哈立德·本·瓦利德对此极为恼怒,却又无可奈何。呼罗珊的山地如同泥潭,让他这柄“安拉之剑”难以尽情挥舞。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开始显现。
东洲,唐城。
与西域的血火硝烟相比,这里的气氛则更侧重于建设与秩序的重塑。征服“林中之鹰”联盟之后,摆在刘仁轨和杜环面前的,是如何有效管理这片新纳入掌控的、数倍于唐城原有控制区的广阔土地和众多归附的土着人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原来“鹰巢”所在的谷地,一座新的、更具规模和防御能力的城池开始奠基,刘仁轨将其命名为“镇远城”,与沿海的“唐城”形成犄角之势。大批被俘和归附的“林中之鹰”部众,被有组织地迁移到唐城和镇远城周边,划分土地,在唐军农师的指导下,学习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同时也被编入户籍,承担劳役和辅助守城的任务。
杜环主持制定了《东洲新附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归附部落享有自治权,但其酋长需由大唐东洲都护府册封确认;各部需按丁口缴纳一定的粮食或特产作为赋税;青壮需轮流服徭役,参与筑城、修路、开矿;严禁部落之间私斗,纠纷由唐城派官裁决;鼓励土着学习唐语、穿戴唐衣,与唐人通婚者,可获得减免赋税等优待。
与此同时,对“白金”矿脉的勘探和开采工作迅速展开。刘仁轨亲自选定了一处易于防守、靠近水源的矿址,建立“金山营”。被俘的“林中之鹰”战士,在唐军的监督下,成为了第一批矿工。唐城的工匠则负责指导开采和初步的冶炼工作。闪烁着银白色光泽的“白金”矿石,被一车车地运回唐城,堆积起来,等待后续船队运回大唐。
为了保障矿区和新拓土地的安全,刘仁轨开始大规模编练土着辅助部队。他从归附部落中挑选健壮、表现顺从的青年,与部分唐军士兵混编,由唐军军官负责训练和指挥,装备以长矛和皮盾,主要负责巡逻和维持地方秩序。这支被称为“东洲团结兵”的部队,逐渐成为唐城武力的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