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欧洲东方热

西敏伯爵的态度则更为谨慎务实:“陛下,这些物品确实精美,也必然能在欧洲卖出天价。但是,这本书也提到了,荷兰人正是因为试图挑战他们的贸易规则,才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并被迫签订了极其屈辱的条约。与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打交道,风险巨大。”

这时,一位对海外事务颇为了解的海军官员插话道:“陛下,伯爵阁下,书中关于他们水师的描述虽然简略,但提到其规模庞大,拥有一种名为‘福船’的巨大战舰,并且在一些港口,似乎还有不同于传统帆桨的动力试验。我们‘海上主权’的信念,在远东那片海域,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查理一世合上书,脸上露出一种混合着向往与算计的神情:“风险固然存在,但机遇更大。荷兰人失败了,不代表我们英格兰也会失败。他们失去了台湾,或许正是我们的机会。或许,我们不应该再仅仅依靠那些独立冒险家和东印度公司零散的商船。我们应该考虑,像当年派遣使团前往莫斯科公国一样,向这个大明帝国派遣一个正式、高级别的使团。不仅仅是为了做生意,更是为了建立外交关系,了解他们的宫廷,展示我们英格兰的威望。我们需要我们自己的‘范·德·桑德’,但必须是带着国王国书、更能代表王国体面的使者。”

他看向西敏伯爵:“财政上,需要准备一份预算。至于人选……”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廷臣,“需要一位既通晓外交礼仪,又对新兴学问有所了解,并且……胆大心细的人。”

---

大明王朝,京师紫禁城,文华殿偏殿,皇子学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映得满室温暖明亮。

九岁的太子朱慈熠端坐于首位,身着杏黄色小龙袍,腰束玉带,面容虽仍带稚气,但眉宇间已有一股超越年龄的沉静与专注。

经过近半年的政务观摩学习,他周身的气度愈发沉稳,目光开阖间,已隐隐有了一丝监国储君的威仪。

翰林学士杨观光今日讲授的,是《资治通鉴》中关于汉武一朝开拓西域的篇章。他声音醇厚,引经据典,将张骞凿空、卫霍建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等历史画卷娓娓道来。

太子朱慈熠听得极其认真,面前的宣纸上已记录下数行娟秀而有力的楷书要点,偶尔遇到不解之处,会微微蹙眉深思,却并不轻易发问,待先生讲完一个段落,才举手示意,问题往往直指核心:“杨先生,学生以为,汉武帝遣张骞通西域,初始目的乃为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可谓‘借力打力’。然张骞归来,带来西域诸国情报,武帝遂转变策略,大力经营河西,设立郡县,乃至遣军远征大宛,求取汗血宝马。此战略重心之转移,是基于形势变化之必然,抑或含有武帝个人好大喜功之嫌?其间分寸,当如何权衡?”

此问一出,不仅杨观光眼中闪过激赏之色,连坐在下首的几位皇子伴读,也都露出思索的神情。年仅七岁半的二皇子朱慈煊(范贵妃所出)轻轻颔首,低声道:“皇兄所问,切中肯綮。兴兵拓土,需量国力而行。”他性情温和,言语间总带着一份与他年龄不符的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