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松了手:
“行!
俺送招娣上学!
但要是补贴少了半升,
俺可不干!”
招娣欢呼一声,
蹦蹦跳跳跑向学堂,
布兜里的芦苇笔“哐当”响了一声,
引得女童们都笑起来。
二、兑现现场:5斗粟米到手,农户笑开颜
登记台前,
农户们排起了长队。
李墨拿着入学牌核对姓名,
秦军校尉李越负责过秤,
秤杆每次抬起,
都要喊出重量:
“张妮子,5斗整!”
“李小花,5斗1升!”
“多的1升是陛下赏的,
让娃们买块糖吃!”
轮到张婶时,
她把入学牌递过去,
眼里满是笑意:
“学官,
俺家妮子昨天还教俺认‘盐’字,
说商队的盐袋上写着‘一斤十六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也不怕被缺斤短两了!”
李墨笑着点头,
在登记册上画勾:
“这就是补贴的意思——
不是送米,
是送‘本事’。
娃学了字,
家里能少受欺、多挣钱,
这才是真的划算。”
校尉把粟米倒进张婶的布袋,
沉甸甸的压得布袋咯吱响。
张婶掂了掂,
又凑到秤前看了看,
确认是5斗1升,
笑得合不拢嘴:
“这米真饱满!
够俺家吃半个月,
省下的钱能给妮子买块新布,
做个书袋!”
王老汉拉着招娣排到队尾,
看着前面的农户都领到了米,
心里的石头渐渐落了地。
轮到招娣时,
丫丫跑过来帮忙:
“招娣,
快把入学牌给李学官!
以后俺们同桌,
俺教你写‘招娣’两个字!”
招娣红着脸递上牌子,
李墨核对后喊:
“王招娣,5斗1升!”
校尉把米倒进王老汉的竹篮,
米粒滚落的声音沙沙响,
像在唱一首丰收的歌。
王老汉抓了一把米,
放在嘴里嚼了嚼,
又香又糯,
是新粟没错。
他看着招娣和丫丫手拉手走进学堂,
突然笑了:
“这学,
上对了!
以后招娣要是能帮俺算收成,
俺再送她个新笔!”
人群里,
之前犹豫的农户也动了心。
有个农户拽着女儿的手说:
“走,
咱也去报名!
5斗米是小事,
娃能学本事才是大事!”
另一个农户也道:
“俺家丫头手巧,
说不定能像丫丫一样抄农书,
挣大钱!”
三、学堂新貌:女童齐聚,书声琅琅
补贴兑现后的第二天,
启智学堂的女童多了一倍。
原本空荡荡的后排,
现在坐满了扎着小辫的女娃,
手里都捧着活字印刷的《民生课本》,
封面上的“女娃也能成栋梁”格外醒目。
周夫子走进教室,
看着满屋子的女童,
笑着说:
“以前学堂里只有三个女娃,
现在有二十三个,
这才是‘无分彼此’的童蒙班!
今天咱们学‘纺’‘织’‘厨’,
这些都是女娃常做的事,
学了字,
能看纺线的技巧、
做菜的方子,
更能干!”
丫丫举起手:
“先生,
俺娘说,
学会‘纺’字,
能看商队的布样说明书,
知道啥布结实、啥布便宜!”
招娣也小声说:
“俺爷说,
学会‘厨’字,
能看农书里的‘麦饼做法’,
以后能做给爷吃。”
周夫子笑着点头,
在黑板上写“纺”字:
“‘纺’字左边是‘纟’,
代表丝线,
右边是‘方’,
代表方法,
学会这个字,
就能看纺线的方法,
纺出更细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