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滨的“中华美食药膳学院”在太后的默许与江南士绅的支持下,已然步入正轨,成为天下厨行与医家心目中的圣地。《人间至味录》的广泛传播,更将“食以安为先,技以传为恒”的理念深植人心。赵琰与林小满过上了相对平静的授徒着书生活,阿卯日渐成长,已成为学院年轻一代中的翘楚。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场来自帝国最高层的关注,将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时值太后寿辰将至,皇帝为表孝心,欲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寿宴”,特旨征召天下名厨入京献艺,并点名要“中华美食药膳学院”呈献既能彰显皇家气度、又契合太后养生需求的佳肴。这道凤诏,既是莫大荣宠,亦是无形压力。京中高党虽暂时蛰伏,但其势力盘根错节,此次入京,无异于再入虎口。
“太后的意思,恐怕不止于寿宴。”赵琰与林小满在学院静室中商议,“如今海内渐安,陛下年轻,有励精图治之志。太后或许想借此机会,一方面彰显天朝物阜民丰、文化昌盛,另一方面,也是要敲打某些固步自封、只顾争权夺利的旧势力。我学院所倡‘和而不同、惠及众生’的理念,正合此意。”
林小满沉吟道:“既然如此,我们更不能只献几道菜了事。当借此机会,将学院所学,与宫廷膳食之精要相结合,做出一席既能体现‘食养’精髓,又能展现海纳百川气度的宴席。或许……可尝试引入一些海外风味元素,以示我朝开放包容?”
此议大胆,却正中赵琰下怀。近年来,东南沿海市舶司日渐繁忙,海外蕃商云集,带来不少异域食材与饮食风俗,正是一个观察与借鉴的窗口。
正当他们筹划之际,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一支来自“南洋三佛齐”(今苏门答腊一带)的大型朝贡使团,已抵达泉州港,不日将进京朝贺太后寿辰。使团中不仅有奇珍异宝,更带有数名精通香料运用的本国御厨,意在与大靖交流饮食文化。
“南洋使团?”林小满眼中闪过亮光,“其地湿热,善用香料祛湿辟瘴,于药膳一道必有独到之处!若能与之交流,或可大大丰富我们的‘食鉴’!”
赵琰点头:“不错。太后寿宴,正是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我等可向朝廷请旨,愿在寿宴筹备期间,与南洋御厨切磋技艺,共研佳肴,以彰我天朝上国兼容并蓄之风范。”
奏折经由江南巡抚直达天听,很快得到太后与皇帝的首肯。旨意下达,命赵琰、林小满携学院精英弟子先行入京,参与寿宴筹备,并负责与南洋使团的饮食文化交流事宜。
入京之路,虽无昔日被追杀的险象,却多了几分官场应酬的周旋与各方势力的审视。高世玄一党表面客气,暗中却多有掣肘。但赵琰如今有太后旨意和学院清名护身,加之在江南根基已深,周旋其间,倒也从容。
至京后,安排于礼部所属的“四夷馆”别院。南洋使团亦住于此。使团正使是一位名唤“蒲亚里”的亲王,通晓汉语,性情豪爽,对中原文化仰慕已久。其随行御厨首领“穆罕迪尔”,年约四旬,目光敏锐,鼻翼宽厚,一望便知是深谙香料之道的高手。
初次相见,双方皆持礼甚恭。林小满以一道精心烹制的“荷叶莲子茯苓糕”和“菊花枸杞雪梨羹”为礼,清新雅致,寓意长寿安康,深得蒲亚里亲王赞赏。穆罕迪尔品尝后,亦对其中药材与食材的巧妙结合表示惊叹,但眼中亦有一丝不服输的挑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