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架构之争——“精简”还是“复杂”?

他将本子轻轻推到桌子中央:“这是我……早年的一些思考,关于指令效率与硬件结构的关系。那时候条件有限,很多想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里面有一个基于简化硬件逻辑、提升指令执行效率的模型,或许……可以对今天的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李文军迫不及待地拿起本子,只翻看了几页,眼睛就猛地亮了起来,呼吸都变得急促:“这……这是……精简指令集的雏形?苏老师,您早在那个时候就……”

吴思远也探过头去,当他看到那些虽然原始却逻辑严密、直指核心的推演时,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这套理论,与他在国外接触到的、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RISC(精简指令集)理念,在核心思想上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苏老师的模型更加侧重于在有限硬件资源下的极致优化。

就在这时,秦念缓缓抬起了头。她安静地聆听了许久,目光在苏老师和吴思远之间移动,脑海中却在飞速运转。

苏老师提到的“简化硬件逻辑”、“提升指令效率”,让她瞬间想起了融合【苏清河的科研心得】时感受到的那种“化繁为简的底层逻辑”。同时,她悄然启动了系统的【战略推演直觉】。

无数的数据流、性能曲线、功耗模型在她意识中快速闪动、碰撞。CISC路线初期看似平坦,但前方仿佛有性能瓶颈形成的迷雾与深沟;

而RISC路线,起步虽然需要攀爬更陡的坡道,但越过某个节点后,前路却显得更加开阔、平坦,与“争气芯”潜力释放的轨迹高度契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仿佛看到,复杂的指令如同纠缠的藤蔓,束缚着芯片的“手脚”;而精简的指令,则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而高效。

“苏老师的模型,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秦念开口了,声音清晰而坚定,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她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

“在现阶段,我们资源有限,芯片制程与国际领先水平有代差。盲目追求功能全面复杂的CISC,很可能让我们的‘争气芯’不堪重负,就像让一个还在长身体的孩子,去挥舞百斤重锤。”她的粉笔唰唰地画出一个简洁的框图,

“而精简指令集(RISC),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复杂的操作拆解成一系列简单、规整的小指令,把复杂留给编译器,把简单和高效留给硬件!”

秦念的粉笔点在核心处理器模块上,“用大量简单、规整的指令,通过编译器的优化排列,来实现复杂功能。这就像我们组织生产,把复杂工序分解,让每个工人只专注于一个简单、高效的动作!

这样,我们的硬件设计可以更简洁,流水线更容易饱和,时钟频率可以提得更高!这更适合我们‘争气芯’的特点,更能发挥出它每一分潜力!”

她的话语如同拨云见日,让之前纠结于CISC生态优势的年轻技术员们也陷入了沉思。

吴思远看着黑板上那个简洁高效的架构框图,又看了看苏清河那本充满先驱智慧的笔记,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一直信奉的“国际标准”,在苏老师超前的本土智慧和秦念一针见血的分析面前,似乎并非唯一的最优解。

秦念的目光转向吴思远,语气斩钉截铁:“吴工,我理解你对技术趋势和软件生态的考量。但请你想一想,我们搞‘争气芯’,搞‘星河一号’,是为了什么?”

她自问自答,“不仅仅是为了造出一台能用的计算机!更是要打破封锁,掌握从芯片到整机、从硬件到软件的完全自主权!

如果从一开始,我们的‘大脑’架构就被别人的生态锁死,那和我们直接进口一台计算机,又有多大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