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杨晔冤案(下)

“属下明白。”吴绶心领神会,所谓“材料”,自然是那些或真或假、捕风捉影的“不法情事”或“不当言论”。

汪直又看向一旁因为“办案有功”而更加趾高气扬的韦瑛,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嘉许”:“韦瑛,此次杨晔案,你做得很好。若非你洞察先机,果断出手,此等蠹国奸佞,不知还要隐藏多久。”

韦瑛受宠若惊,噗通跪倒:“全仗提督栽培!属下愿为提督效死!”

“起来吧。”汪直虚扶一下,语气平淡却意味深长,“你的功劳,咱家记着,皇上也看着呢。好好干,这西厂的担子,以后会更重,需要你这样的干才多分担些。”

虽然没有明言升迁,但这番话无疑是对韦瑛最大的肯定和鼓励。韦瑛激动得浑身血液沸腾,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权柄更重、风光无限的前景。他更加笃定,紧紧抱住汪直这条大腿,是他飞黄腾达的唯一捷径。

紫禁城,乾清宫。

朱见深看着司礼监送来的、厚厚一叠由商辂领衔的百官联名奏章,又看了看汪直单独呈上的、为杨晔案辩解并隐约暗示文官“结党”的密奏,以及吴绶“恰好”整理送来的、关于几位联名大臣的“黑材料”,眉头紧紧锁成了一个川字。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烦躁。一边是几乎整个文官系统的集体谏言,声势浩大,言之凿凿;一边是他亲手提拔、办事“得力”、屡次“摘奸”的汪直和西厂。

他倾向于相信汪直,因为西厂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至少表面上是),而文官们的“结党”和“壅蔽”是他一直以来的心病。但如此众多的重臣联合反对,也让他不能完全无视。

沉思良久,他做出了决定。他既没有批准百官罢撤西厂的请求,也没有如汪直所愿严厉申饬上书官员。他采取了一种看似“和稀泥”,实则偏袒西厂的处理方式:

杨晔案既定,不再更张。西厂乃朕特许设立,侦缉不法,有其必要,然亦需谨守分寸,不得滥及无辜。朝臣当体恤朕意,各安其位,共襄治道。

这道旨意,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肯定了西厂存在的合法性,对汪直和韦瑛的行为给予了默许。而对文官集团的汹汹谏言,只是不痛不痒地要求“体恤朕意”、“各安其位”。

消息传出,文官集团如坠冰窟,失望至极。他们看到了皇帝对厂卫的无底线纵容,也看清了汪直圣眷之隆,已难以撼动。

而西厂内部,则是一片欢腾。韦瑛更加不可一世,俨然以汪直手下第一功臣自居,行事愈发骄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