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天刚蒙蒙亮,宋家超市的窗玻璃上就凝了层霜花——不是隆冬那种厚得能遮住人影的冰花,而是像撒了把细盐,在玻璃上结出细密的纹路,阳光刚从东边冒头,照在上面泛着淡淡的银光。
超市后院的卸货区已经忙开了。林薇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棉袄,袖口卷到小臂,正指挥店员小张把一筐核桃从拖拉机上卸下来。“慢点放,别磕着壳!”她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团成小雾,刚说完,自己先弯腰扶住了筐沿——这筐核桃足有五十斤重,小张是个刚满十八岁的小伙子,脸憋得通红,喘气声像风箱似的。
“薇姐,歇会儿吧,剩下的我跟老李来就行。”小张抹了把额头的汗,虽然天凉,他的额角还是沁出了细汗。旁边的老李蹲在地上,正用草绳把零散的山货捆成捆,闻言也抬头劝:“是啊秀兰丫头,你都站这儿半个钟头了,手都冻红了。”
林薇笑着摆了摆手,正要说话,就听见院门口传来一阵“突突”的马达声——不是拖拉机那种沙哑的响,是吉普车特有的沉稳动静。她抬头望去,就见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扬起细尘,稳稳停在了超市正门口,车身上还沾着点乡间小路的泥点。
车门打开,先下来一只穿着黑皮鞋的脚,接着是深蓝色的夹克下摆——不是常见的中山装,显得利落又随和。林薇一眼就认出来了:“周叔!”她连忙拍了拍手上的灰,快步迎过去,路过小张身边时,悄悄使了个眼色,“快去泡壶热茶,用昨天刚买的茉莉花。”
周斌刚站稳,正低头掸夹克上的灰,听见声音抬头笑了:“秀兰丫头,这么早就忙上了?”他的夹克口袋里露出半截公文包的带子,手里还拎着个网兜,里面装着两个苹果,“今天下乡调研,去城西新村那边看秋收情况,顺路过来看看晓云。”
这时,二楼办公室的窗户“吱呀”一声推开,周晓云探出头来——她手里还攥着半截铅笔,头发用皮筋松松扎在脑后,额前垂着两缕碎发。看见楼下的父亲,她眼睛一亮,手里的铅笔“啪嗒”掉在桌上,快步下楼时裙摆扫过楼梯扶手,声音里带着雀跃:“爸!您怎么来了?怎么不提前给我打个电话?”
周斌笑着迎上去,伸手拍了拍女儿的肩膀,指腹蹭到她袖口的墨迹:“给你个惊喜不行?再说我也是临时决定绕路,刚在新村看完张大爷家的玉米,想着你肯定在这儿忙,就过来了。”他的目光扫过超市里的景象——货架上摆满了包装好的山货,几个顾客正在挑选日用品,店员小李正笑着给一位大妈称重,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你们这生意,是越做越红火了。”
“托您的福,分店的铺面刚谈下来,正准备装修呢。”林薇一边引着周斌往二楼走,一边说,“上次您提的那个‘个体经营示范户’,我们材料还没递,没想到又有新机会了。”
周晓云跟在后面,顺手拿起桌上的苹果,用衣角擦了擦,递到父亲手里:“爸,您还没吃早饭吧?这苹果是昨天刚从邻县拉来的,甜得很。”
周斌接过苹果,却没吃,而是指了指随身的公文包:“先不急着吃,我这次来,是有正事要告诉你们。”他的语气比刚才严肃了些,脚步也慢了下来,“跟我去二楼办公室说,这事得仔细聊聊。”
二楼的办公室不大,靠窗摆着一张旧书桌,桌上摊着分店的装修图纸,旁边堆着几摞账本。林薇给周斌倒了杯热茶,水汽氤氲着,模糊了杯壁上“劳动光荣”的字样。周斌坐在书桌前,打开公文包,从里面抽出一份折叠整齐的红头文件——文件封皮是深红色的,上面印着金色的宋体字,边角还带着刚拆封的折痕。
“这是昨天刚下发的文件,县里还没正式对外公布,我先给你们拿一份过来。”周斌把文件推到三人面前,手指点着标题,“《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意见》,你们好好看看。”
林薇的指尖刚碰到文件,就觉得有点发烫——她凑近了看,标题下面的落款是“县人民政府”,日期是10月30日,也就是三天前。楚瑶这时也从外面回来了,手里还拿着刚买的油条,看见桌上的红头文件,立刻把油条放在塑料袋里,凑过来一起看。
“县里要选一批有潜力的个体户,扶持他们转型升级为乡镇企业。”周斌喝了口茶,缓缓解释,“一旦入选,好处不少——首先是专项贷款,年利率比普通个体户贷款低两个点,最高能贷五万;其次是税收减免,头三年企业所得税按利润的10%收,比个体户的20%少一半;还有,乡镇企业能申请县里的农产品加工补贴,比如你们想搞山货包装厂,就能申请设备补贴。”
楚瑶翻文件的手指顿住了,眼睛亮得像揣了两颗星星:“也就是说,我们不用再以个体户的名义干了?转成乡镇企业,就能正大光明地扩大规模,开加工厂、建仓库了?”
“没错,但竞争很激烈。”周斌放下茶杯,语气里带着提醒,“全县只有五个名额,不光是咱们县的个体户,还有乡镇上的小作坊都在抢。评审的时候要看三样:一是经营规模,比如年营业额、带动就业人数;二是发展潜力,有没有长远规划,能不能带动周边农户;三是申请材料,写得好不好,能不能跟上政策方向。”
小主,
周晓云凑在父亲身边,手指划过文件里“带动农户”几个字,小声问:“爸,个体户转乡镇企业,是不是还要改营业执照?流程复杂吗?”
“流程我能帮你们跑,关键是申请材料。”周斌摸了摸女儿的头,目光转向林薇和楚瑶,“这材料可不是随便写写的,要分‘企业基本情况’‘经营成效’‘带动作用’‘未来规划’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要结合政策,还要有具体数据支撑。你们年轻人脑子活,但这种机关公文,怕是没接触过。”
林薇捏着文件的边角,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政策来得正好,分店刚起步,有了扶持就能更快扩张;忧的是申请材料,她和楚瑶虽然有现代知识,可对80年代的公文格式一窍不通,周晓云虽然写过工作总结,可那都是农业局的日常报告,跟企业申请完全不一样。
“周叔,您放心,我们肯定好好写,有不懂的还得向您请教。”林薇咬了咬牙,把文件叠好放进抽屉,“今天晚上我们就开始写,争取三天内拿出初稿。”
周斌看着三人坚定的样子,笑着点了点头:“好,有这份劲头就行。我后天下午有空,你们初稿写出来,直接拿给我看,我帮你们改改。”
当天晚上,宋家二楼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一直亮到后半夜。林薇、楚瑶和周晓云围坐在书桌前,桌上摊着一沓方格稿纸,旁边放着钢笔、橡皮擦和几摞账本,暖水瓶里的水添了三次,还是凉了。
“‘企业基本情况’怎么写?”林薇揉着太阳穴,稿纸上已经画了三个圈,第一个圈写着“宋家超市,1986年成立”,第二个圈写着“现有员工12人”,第三个圈是空的。“总不能只写这些吧?显得太单薄了。”
楚瑶趴在桌上,翻着从现代带来的旧笔记本——封面已经磨破了,里面记着现代商业计划书的框架,她指着“组织架构”那一页,皱着眉说:“现代的商业计划里要写组织架构,可咱们现在就是一家人在干,林薇管整体,我管销售,晓云管财务,怎么写得正式点?”
周晓云手里握着钢笔,笔尖悬在稿纸上,迟迟没落下。她想起之前给农业局写秋收总结的经验,小声说:“要不参考机关总结的格式?先写‘基本情况’,再写‘主要成效’,最后写‘下一步计划’。比如‘基本情况’里,除了成立时间、员工,还要写经营品类,比如‘主营日用百货、本地山货,兼营农产品代收’,这样显得全面。”
林薇眼睛一亮,连忙在稿纸上记下:“对!还要加上分店的情况,比如‘城西分店正在筹备,预计12月开业,主营山货零售与代收’,这样能体现规模在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