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名士与匠魂

“将军!” 李拙见张恒来了,连忙放下长钳,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露出满是炭灰的脸。他看到张恒身边的孔融,穿着干净的丝绸直裾,与这里格格不入,顿时有些局促,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才敢打招呼:“这位…… 就是孔先生吧?”

孔融点点头,目光落在案上摆着的一排箭簇上 —— 那些箭簇大小、形状几乎一模一样,箭头磨得发亮,透着冷光。“这些箭簇…… 都是同一模子铸的?” 他拿起一支,指尖触到冰凉的铁,有些惊讶。

李拙挠了挠头,憨厚地笑:“先生好眼力!将军说这叫‘标准化’,俺们做了统一的木模,铁水浇进去,出来的箭簇就都一个样,打磨起来也快,比以前工匠凭手艺打,一天能多做二三十支。” 他说着,拉过一个年轻工匠,“你给先生演示下淬火。”

年轻工匠应了声,将刚打好的箭簇放进冷水里,“滋啦” 一声,白雾升腾。李拙指着箭簇上的纹路:“先生看,这样淬火,箭簇更硬,射穿甲胄都没问题。上次跟袁绍军打仗,弟兄们用的就是这种箭,比敌军的箭好用多了!”

孔融看着李拙眼里的光,那是一种他在许都士大夫脸上从未见过的自豪 —— 不是为了读通一部经书,不是为了在朝堂上驳倒对手,而是为了自己打的箭簇能让士兵少流血。他忽然问道:“李老丈,某问你,你觉得是熟读圣贤书重要,还是精通这匠作之术重要?”

李拙愣了一下,显然没被名士问过这样的问题。他想了想,粗糙的手摸了摸案上的箭簇,语气实在:“先生,俺没读过书,不知道圣贤书里写的啥。俺只知道,俺爹以前也是铁匠,当年跟黄巾打仗,就是因为手里的刀不够硬,被敌军砍了……” 他声音低了些,“现在俺跟着将军,把箭簇打得又快又好,弟兄们拿着去打仗,能活着回来,能保住家里的田地和婆娘娃儿,这就够了。俺觉得,不管是啥,能让人好好活着的,就是有用的。”

孔融怔住了。他一生钻研《论语》《礼记》,高谈 “仁政”“教化”,却从未想过,“好好活着” 这四个字,对寻常百姓来说,竟是如此实在的期盼。他看着李拙手上厚厚的老茧,看着工坊里忙碌的工匠,看着那些整齐排列的箭簇,心里那道对 “粗鄙” 的防线,悄然松动了。

小主,

回去的路上,孔融没再像来时那样沉默。他忽然问张恒:“将军推行均田令,虽能安流民,却得罪了不少本地豪强,为何还要坚持?”

张恒没想到他会问这个,如实答道:“豪强手里的地多,流民却无地可种,长此以往,只会生乱。某不是要灭豪强,只是想让地能养人,人能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