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张委员的发动机请求与星刃号构想

碳基芯片量产的第三天,地下 100 米的实验室里,淡蓝色的全息光笼罩着整个空间。银灰色的量子硬盘柜整齐排列,柜身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柜门侧面的十个绿灯平稳闪烁;中央的弧形操作台上,星刃空天战机的三维模型正缓缓旋转,每一处结构细节都清晰可见 —— 机翼下的冷聚变离子推进器泛着淡紫色微光,机身表面的碳硼化钪 - 钛合金涂层在光线下呈现出细腻的渐变,连磁约束线圈的缠绕纹路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凌小渊穿着实验室专属的深灰色工装,袖口挽至小臂,指尖在虚拟面板上快速滑动,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就按这个尺寸来,冷聚变反应堆体积必须压缩到 0.8 立方米,磁约束强度不够就用碳纳米管编织线圈强化,蓝星现有技术撑不住,就用我们之前造芯片的纳米级加工工艺补缺口。”

“这根本不现实!” 超级凌的虚拟形象悬浮在模型旁,穿着和凌耀祖年轻时一模一样的深蓝色工装,眉头皱起,电子音带着明显的委屈,“0.8 立方米的反应堆,氘氚燃料的约束压力要达到 1.2×10?Pa,蓝星的常规材料根本扛不住,就算用碳硼化钪 - 钛合金,也会有 37% 的概率发生泄漏!”

他抬手在虚拟面板上一点,弹出反应堆的应力模拟图,红色预警区域占了反应堆外壳的近一半:“你看,这是模拟结果,压缩体积后,外壳应力直接超标,就算加了钨铼合金内衬,也只能降低 12% 的风险,剩下的漏洞怎么补?总不能用冥界的空间石吧?”

凌小渊没退让,伸手在模型的反应堆位置一点,弹出更详细的结构拆解图:“补不了就换结构,把单腔体改成双腔体嵌套设计,内层用钨铼合金 - 碳化铪复合层,外层裹三层碳纳米管编织网,中间填充硅基气凝胶 - 氮化硼复合膜,既能减重又能抗压,抗高温能到 2800℃,足够应对聚变反应的余热。”

他顿了顿,指尖划过复合膜的参数:“之前造碳基芯片时,我们用原子层沉积设备做过类似的复合涂层,良率 100%,工艺成熟,直接套用就行。幽核已经同步了地球星‘凌霄级’的气动参数,压缩后的反应堆嵌入机身中部,重心刚好落在机翼中点,不会影响机动性。”

超级凌的虚拟形象飘到模型旁,围着双腔体反应堆转了两圈,电子音渐渐缓和:“双腔体设计能把应力分散到外层,再加上复合膜的缓冲,风险能降到 5% 以下,倒是可行。但磁约束线圈的功率得提升 30%,需要更粗的超导导线,之前储备的材料不够,得让爷爷再进一批高纯度铌钛合金丝。”

“材料的事我来协调,你先把反应堆的详细图纸生成出来,还有原子层沉积设备的喷头,得按复合膜的厚度重新校准,误差不能超过 0.001 毫米。”

凌小渊刚说完,实验室入口的隐蔽门铃突然响起,凌耀祖的声音从楼上传来:

“小渊,张委员来了,快上来!”

凌小渊心里一动:这么快就有消息了?昨天和张委员通电话时,只提了发动机优化需要场地,没说具体方案,没想到张委员动作这么快。

他赶紧保存设计文件,点击虚拟面板上的 “隐藏模式”,星刃战机的模型瞬间消失,操作台恢复成普通桌面的样子,超级凌的虚拟形象也隐入后台,只留下微弱的运行指示灯。

“爷爷,我马上来。”

他快速整理了下工装,确认没有沾到任何实验材料,才快步走向磁悬浮电梯。电梯运行时几乎没有声响,20 秒后就抵达地面的地下储藏室,他推开伪装成墙壁的电子门,外面的客厅已经传来张委员的说话声。

客厅里,张委员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份蓝色封面的文件,封面印着 “第四代隐身战机发动机需求报告”。

见小渊进来,立刻起身递过报告:“小渊,这是航天公司今天刚汇总的最新需求,你看看,优化后的发动机能不能达标?”

凌小渊接过报告,指尖划过纸页,上面清晰列着各项参数:“最大推力≥150kN,推重比≥10,高空( 米)推力衰减≤8%,连续运行时间≥3 小时……” 他心里暗自摇头,4 代机的发动机设计确实落后,就算按这个标准优化,也只能勉强赶上国外现有水平,根本没有优势。

幽核早已同步解析了报告中的核心瓶颈,在意识里弹出提示:【4 代机发动机核心问题:燃烧室热效率低(仅 38%)、涡轮叶片材料强度不足、高空空气稀薄导致供氧不足,单纯优化无法突破代际差距】。

“张叔,光优化现有发动机没用,治标不治本。”

凌小渊把报告推回茶几,转身进书房,从书架的隐蔽夹层里抱出一卷超大尺寸的图纸,展开时发出 “哗啦” 的声响,瞬间铺满半个茶几,

“我给您设计了款全新的空天战机,叫‘星刃’,直接跳过 4 代机的框架,完全按新的技术标准来,比单纯优化发动机实用多了。”

小主,

图纸上的银灰色战机线条凌厉,可变翼标注着 “大气层内 16.3 米 / 太空 8.7 米”,动力系统那栏用红笔圈出:“主:冷聚变离子推进器(氘氚燃料);辅:磁流体冲压发动机(0-3 万米)”。旁边还附着详细的性能参数:“极限升限 15 万米,短时可突破 20 万米近地空间,最大推力 500kN,推重比 25,全程脱离氧气依赖,综合续航 3000 公里”。

张委员的眼睛瞬间亮了,手指在 “冷聚变” 三个字上反复摩挲,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谨慎: